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
老 iPad 出國記
上個星期去韓國參加研討會,至於韓國這地方就先不吐槽了,這次來聊聊我是如何撐過這一週的數位生活。
由於研討會安排了滿滿的演講,基本上除了晚上回旅館的睡前幾小時,幾乎沒有太多自己的時間 (而且還跟兩位同學同一間房),又考慮到筆電 (Macbook Pro 13") 還是挺重的,所以我選擇只帶 iPhone 及 iPad。
iPhone:iPhone 6s
iPad:iPad 1 (2010)
相信各位很容易就看出問題所在 .... iPad 太舊了。由於平日只用 iPad 作些筆記或看書及 paper,所以一直覺得慢點沒差,可是這次真是吃盡苦頭了。
相對於一般電腦,我認為移動裝置最特有、最不可忍受的就是程式閃退。我不是很理解其中的道理,就以我的經驗 (相信也是多數人的經驗),使用老電腦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軟體的啟動速度慢,外加些許卡頓,但還是能用,頂多是多等一下。可是像移動裝置就很不同,程式若出問題,直接就是閃退,有耐心等也沒用,只能重新啟動,然後等著下一次的閃退。在新的機子上還算可以,但在 iPad 1 這種老機器上,閃退幾乎是家常便飯。
我在很久以前曾寫過一篇 "你是 Apple 常青族嗎?" 文中提到記憶體多寡是程式得以順利運行的一大要角,iPad 1 只有 256 MB,就算不用複雜的 App,光是用瀏覽器就扛不住現今大多數的影音串流網站,先不說一些中國的網站仍不知死活地抱著 Flash 的大腿,連 Youtube 也不見得能看,一旦切換到廣告就有閃退的危險,基本上體驗差到幾乎沒辦法使用。
我在旅程的第一晚就發現了這個慘劇,可是我極度討厭在手機上看影片,所以只能繞道尋求解法。根據過去幾年的經驗,在老的 iOS device 上,一個優化好的 App 確實比瀏覽器更可靠,普遍來說會比較穩定 (可能是瀏覽器要額外運行其他東西吧),只是舊版 App 用的接口不見得仍然支援,比如說下面是一個非官方 Youtube 客戶端 App 的介面,基本上已經不可用了 ....
如果使用舊版 iOS 的內建 Youtube App (是的,新用戶可能不知道,在 iOS 6 之前 Apple 有做自己的 Youtube App,跟地圖一樣,之後就移除了),其接口也已經不支援了,所以繞道失敗,而換成其他的瀏覽器也無法改善。類似的問題還不只發生在 Youtube 上,比如說 Twitter 的舊版 App 也收不到最新的 tweet (Flipboard 卻可以,真有趣),而 App store 更是呈現半報廢狀態,在不閃退的時候也不見得能成功進入 App 個別的頁面。
總而言之就是一整個悲劇,雖然說看看文檔,查個字典或玩小遊戲還是可以的,但在影音方面的殘廢已經不足以讓它勝任 "電腦替代品" 的角色。我想,是時候認清現實了 .... orz (本來想說只是慢一點的,沒想到已經不可用 ....) 每一台移動裝置都會走向這一天,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直接換機,而且對輕度使用者來說也不是很必要,所以適度地依照自己的需求去規劃該升級哪些裝置還是有必要的,以我的例子來說,其實帶筆電出國就解決了,忍耐幾天就是。
輕薄筆電?
如果筆電夠輕夠好帶,我就直接帶筆電了,但縱使現今筆電的輕薄程度已經比三四年前好很多 (我前一台筆電是 Macbook 2006mid,重量簡直沒法比),在與 iPad 競爭及權衡之下還是很難勝出,除非要做一些在平板上不方便的生產力作業。
這時候我很自然地想起了 12" New Macbook。老實說我是十分厭惡這款產品的,因為它除了輕薄之外一無是處,還有條必買的轉接線。但在這次出國期間,我才理解這產品的用戶群:"平時多在桌機上完成工作,對筆電的功能及效能沒多大要求,輕便就好" 的人,以往這樣的群體會選擇 Macbook Air,而 New Macbook 是把這部份的需求做到極致。現在想想,不只是某些商務人士有這樣的需求,像我這樣的學術界人士也是一樣,故在會場裡看到不少 New Macbook ....
如果繼續在這一行待下去,且 Macbook 能再輕一點的話 (現在還是 iPad 的兩倍重),或許幾年後我還真有可能買它,即使它的效能極差、擴充性幾乎為零,但光是重量就值得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