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ork,Apple 牌的生產力工具,推出之後雖然頗受歡迎,但始終不是媒體焦點,嚴格說來,它連登上專業舞台的資格都沒有。原因為何呢?主要是因為 Office 檔案已成為文件交流的標準,全球的企業及公家單位都被它綁架 [1],甚至很多用戶被教育成 "Office 是唯一的文書軟體",再加上 iWork 在功能上的確不如包山包海的 MS Office,所以有這樣的結果也不足為奇。
很多人對於 iWork 的看法是很糾結且充滿矛盾的,怎麼說呢?因為 iWork 的 UI 真的好用!光是那 "檢閱器" (Inspector) 的設計就可以打趴市面上所有的文書軟體,更不要說內建的圖形及排版工具了,在其他文書軟體裡不知道要呼叫多少次右鍵選單才能做到一樣的效果。可是,iWork 的取向有點偏 "自用" 及 "美術設計",故一些內定的格式難以跟主流的商業或學術領域結合 (血淚控訴:Pages 的行距 ...),使得用戶常處於 "想用卻不能用" 的天人交戰之中,而這也解釋了為何 iWork 中就只有 Keynote 最受歡迎,因為簡報常常沒有特定的格式,且不用與別人共享或共同編輯,再加上一些轉場特效,故大多數人們對於 iWork 的印象就是華麗的 Keynote,事實上就我的觀點來看,Pages 的排版能力才是優於業界水平的東西。
原本以為 iWork 會一直這樣下去,因為 Apple 也真的不是很重視生產力軟體,瞧瞧他們的主管 Roger Rosner 每次出場都好似帶著無奈的微笑,看他頭上的烏雲都快滴水了!但隨著 iPad 的市佔率節節高昇,iWork 在使用者的心中逐漸佔有了一席之地,因為 Post PC 裡根本沒有像樣的文書軟體!iWork 再不足也是其中的佼佼者。Roger Rosner,這位 (看似) 慈祥的憨厚熟男,是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卡內基梅隆大學) 的畢業校友,專長即為生產力工具的開發,他一直非常低調,但從去年初的 iBooks Textbook 發表會中,就可看出他的才華並不輸給多媒體 / 攝影軟體的主管 Randy Ubillos,甚至於軟體總監 Craig Federighi。這次,Apple 讓他將 iWork 帶上雲端,著實讓很多人嚇了一跳 [2],其用意何在?接下來我們來討論一下。
絕對不是技術問題
有趣的是,iWork for iCloud 不支援 Firefox (Gecko) 喔 ~ 我猜以後也不會支援,正如我前文所說,Apple 做什麼事都是有目的的,它推出 iWork for iCloud 是為了支援 Windows 用戶,因為很多 iOS 用戶還是使用 Windows。但是,同為 Webkit 核心的 Chrome 容易支援先姑且不論,為何要 "費心" 支援 IE 呢?就我的猜測,不過是單純不爽 Google 而已,不希望因此再增加 Chrome 的市佔率,畢竟 Google 已經利用 Chrome 的市佔率做了不少壟斷的勾當。至於 Firefox ...... 這個瀏覽器跟 Apple 沒有什麼利益瓜葛,支援它並不會給 Apple 帶來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效益,所以當然不理它了,那 Linux 用戶該怎麼辦呢?唉唷~那些科技 _____ 最討厭 Apple 的東西了,沒差啦~
解決相容性問題
過往 iWork 對使用者最大的難題就是檔案分享,因為只要沒有 iWork 軟體就無法編修文件,這也表示若你不是 Mac 或 iOS 的用戶,iWork 就完全跟你無緣了,而目前在其他作業系統中,不僅沒有第三方軟體能完整支援 iWork 檔案的編修,甚至連基本的瀏覽工具 (Viewer) 都沒有,故為了相容性,有時候我甚至會以 Liberoffice 代勞。
不過這種糾結的心情即將消失,因為不管在哪一個作業系統中,都可以用瀏覽器編輯 iWork 文件,儘管功能可能不夠齊全,但對一般人也夠用了 (可憐的 Linux 用戶請安裝肥死人的 Chromium browser 試試看?)。基本上 iWork for iCloud 的戰術有點類似 Amazon Kindle App 的作法,也就是藉著推出各平台的支援軟體,以消除檔案相容性的問題。
增加對 iCloud 的依賴度
iCloud 是 Apple 推出的雲端服務,對於 Apple 產品的生態圈意義非凡,特別是 iOS device 的 PC Free 策略完全是建立在 iCloud 之上。當然,iCloud 只是一個統稱,其中分為好幾項服務,特點是全部與 App 直接結合,故可以達到完全無縫的同步。不過對開發者來說,iCloud 其實對他們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因為九成以上的功能都是 Apple 自家軟體專屬的,除了一個例外 -- Doucments in the Cloud。
Documents in the Cloud 是一個檔案同步的功能,它讓第三方開發者能將自己的 App 與 iCloud 連結,並同步檔案到其他安裝有同樣 App 的裝置裡,不管是 Mac 或是 iOS device 都沒問題。看到這裡或是體驗過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功能有多方便,而 Apple 也一直鼓勵使用者將檔案直接存在 iCloud 上,這一點從 Mac OSX 中很多 Apple 自家軟體都以 iCloud 為預設儲存路徑就可見一般。
為什麼 Apple 要這樣大力地鼓吹使用者運用 iCloud 呢?簡單地說就是為了使用者的 "黏性"!試想你的檔案若都存在 iCloud 上,你還能忍受回去使用 Windows 或 Android 嗎?而 iWork for iCloud 更是將這一點推到了高峰,因為你根本就是在 iCloud 上編輯文件,想當然耳檔案也是存在 iCloud 上,第一時間根本不會想將檔案存回本機磁碟中。另外,檔案本身的雲端儲存還容易解決,像 Google Drive、Skydrive 等都有提供類似的服務,可是我們來看看各家線上軟體的質素 .... 嗯,你還能不選 iWork 嗎?
附帶一提,最近 Dropbox 推出一系列檔案同步的 API,讓每個與 Dropbox 連結的第三方 App 都能 "跨軟體"、"跨平台" 地同步檔案,於是 iCloud 的 "限軟體"、"限平台" 又被拿出來鞭了。當然,Dropbox 做得相當不錯,但 Apple 不用跟它爭,只要把自家的生態圈顧好,其他的交給第三方開發商即可 (會這麼說是因為某些公司連自家的產品都顧不好),很多媒體都不了解這一點,就只會亂噴,何況以 iWork 來說,其實已經跨平台了啦 (汗)。
市佔率的逆襲
徐志摩說:"數大便是美",這雖然不是千古真理,但在很多地方還真是如此。眾所皆知,各家廠商都很關心自家產品的市佔率,雖然市佔率不等於毛利率 (Apple 就是很難得的反例),但市佔率一高的確帶來很多附加價值,這一點微軟老兄非常清楚。
OK,現在大家都知道 Post PC 的浪潮已經大到蓋過傳統 PC 的鋒芒,而傳統 PC 給人最大的黏著力是什麼?就是 MS Office,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普及度高、工作需要,且沒有第三方軟體能完美取代,而微軟也樂得用它稱霸 PC 市場數十年,不過那是在 Post PC 出現之前。
在 Post PC 出現之後,由於使用上的便利性及可攜性,很多人開始將手邊的文書工作移至平板電腦 (在此先以平板電腦為例)。當然不可否認地,在平板電腦上的文字輸入效率比一般 PC 差很多,但除非你要撰寫長篇文章,不然在平板電腦上進行簡單編修其實也夠用了。可是,正如我前面段落所說的,在平板電腦上至今沒有像樣的文書軟體,就算是頗受好評的 Quickoffice 及 Smartoffice 2 也只是代用品級別的東西,相較之下 iWork for iOS 就顯得相當優秀了,故在 Post PC 問世之後,iWork 的使用人數有了明顯的提升 (這也包括用了 iOS device 後轉而購買 Mac,並使用 iWork for Mac 的用戶)。
喔,"明顯的提升" 又怎樣?還是不如 MS Office 阿!目前的確是這樣,但隨著 Post PC 的勢力持續看漲,而傳統 PC 的需求量持續下滑的情勢下,你覺得會如何?或許在不久的未來裡,Office 的壟斷局面不復存在也說不一定 (或是只存在於古板的公家單位,但這些地方都是拒絕升級的重災區),而 iWork 藉著龐大的用戶數,以 iCloud 網頁版反攻桌面系統絕對不是不可能的事 [3],俗話說 "人多好辦事",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更不要說微軟或 Google 了。
Surface 表示:".............."
很抱歉,你的老爸沒遠見,娶了個不上不下的老婆 (Windows 8),又太晚生你,你只能哭哭了。
打擊競爭對手
終於講到這一點了,我之所以把它放在最後,是因為我認為這根本不重要。
很多媒體或部落客都在說 iWork for iCloud 會成為 Google Docs (Google Drive) 及 Office 365 的直接競爭對手,其實就我看來 ...... 這兩名屌絲哪稱得上競爭對手?
首先,瞧瞧 Google Docs 的 UI,跟舊時代的 Libreoffice 沒兩樣,而使用邏輯也是完全複製,換句話說,它連缺點都一塊保留,什麼意思呢?比如說你有時候可能會覺得 Office (或 Libreoffice) 很笨、很不人性化,這種感覺在 Google Docs 完全是免不了的。
至於 Office 網頁版則分為兩種,一是內建於 Skydrive 的 Office Web App,可是這玩意只支援 Office 2007 XML 的文件格式,而且在功能上無處不顯示出 "我是閹割版" 的自覺,故即使外觀套著 Office 2007 的 UI 皮,用的時候總是給我一個感覺 -- "阿,我幹嘛活得這麼窩囊?" 所以大家還是忘了這玩意吧!而第二種 Office 網頁版 -- Office 365 我不想評論太多,因為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使用它,因為它要按月收保護費。別鬧了孩子,又不是無可取代的 Adobe CC,就算是公司行號也不見得願意花這筆錢,更別說是個人用戶。
所以,就算 Google Docs 還有一些死忠在捧場 (以我使用的經驗,其實對中度用戶都還夠用),但基本上使用線上文書軟體的人還是少數,因此何來競爭對手?大家的處境都沒好到哪兒去。那麼,iWork for iCloud 能不能成功搶到市佔呢?這我不敢保證,但憑著 Apple 的招牌 (像 Windows 用戶一直很羨慕的 Keynote) 及 iOS device 的熱銷,iWork for iCloud 的確是比其他競爭者多了不少誘因,不過不管孰勝孰敗,這部份都不是重點。
==========
講了這麼多,其實都是扯蛋,完全是我個人的看法,不管大家信不信都無所謂,總之,耐心期待跨平台又免費的 iWork 吧!(不過在此之前請先改善 iWork 在 Mac 版及 iOS 版之間的文件相容性好嗎 .....= =#)
附註
1. 如果你聽到哪位自由軟體社群的人跟你吹噓某學校或政府機關已開始採用 Libreoffice (OpenOffice.org),我可以跟你保證,要馬是剛開始推行而已,幾個月後就換回 MS Office,不然就是那個單位小到不行,比如說偏遠山區的行政單位或學校,不然絕無可能,這不僅僅是使用者的意願問題,像 Libreoffice 本身的完成度,以及跟其他單位交流文件時的不便都會讓他們甘願被 MS Office 綁架。
2. 當 Roger 提及 iWork 的 "新成員" 時,當下我想 99.9999% 的聽眾都以為是有新的軟體要發表了,沒想到 .... 所以當時大家都很錯愕,鼓掌聲也不多。
3. 對了,最近傳出一個情報,指出 iWork 在未來版本中會改為免費軟體,原因是 iCloud 版是免費的 ... 其實我覺得在 iOS 上還是非得用 App 版不可,因為內嵌檔案不方便在瀏覽器上進行,不過 Apple 沒必要跟大家爭這些,免費一下皆大歡喜。
Bravo!!
回覆刪除補充一點我覺得很重要的:icloud是綁apple id的
我想這個條件意義重大
在此也祝福板大工作順利
早日回來分響精彩觀點
感謝謝!!
不對 剛剛試了一下
回覆刪除發現iCloud不只綁Apple ID還綁Apple裝置
果然是從行動裝置到雲端再反攻桌面的Post PC大戰略!
今天才看到,是的隨iOS 7開始iWork apps免費,連iPhoto和iMovie都免,只差許多人願意掏錢買的Garageband不肯免費。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