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源碼 3 路 ~ 自由軟體簡史



一兩個月前發現的有趣東西,一直忘記寫,上面擺的影片是第一集,其他集請去官網觀看。

這一系列的影片非常有趣,居然用蘋果動新聞的方式來做動畫,即使動作有點粗糙,不過依然值得讚許。之前看過幾部關於作業系統的歷史電影,其中關於自由軟體的一部經典作品就是 Revolution OS :


但是這部電影主要是以 Linux 的角度出發,裡面大多數演員甚至根本就是本人 (阿..這部電影也算記錄片啦..)。可是這讓我很好奇另一個叫鮮為人知的自由軟體 OS -- BSD 的歷史,由於跟 UNIX 的版權之爭搞了很久,所以沒有像 Linux 被推廣得那麼快 [1]。這一系列的影片終於提到裡面的一些經過,讓我這種沒時間去看這方面書或文章的人也能快速吸收,值得推薦 !

可惜的是這一系列影片似乎還有一集沒有完成,而這個網誌也快兩年沒有更新了.....sigh...

附註
1. 雖然 Linux 跟 BSD 都是自由軟體,但是兩者的授權方式可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 GPL,這個授權方式要求使用程式碼的人必須要把程式碼公開出來,這是有法律的強制力;後者是 BSDL,這種授權方式沒有這個限制,你要封閉起來拿出去賣都可以,也因此 Mac OSX 採用 BSD 核心去改寫。

淺談測不準原理

前一陣子有個好久不見大學社團同學突然在 MSN 上丟我,她說她最近對量子力學很有趣 [1],尤其是測不準原理。小弟我雖然不是物理系的學生,但是我想修過幾門課的我應該還夠格跟她討論吧 ? (汗)

她說,"我覺得很多人都誤解了",測不準原理是物質的波粒二相性,應該跟測量沒有關係吧 ? 我心裡想,可見很多人根本不清楚什麼是 "測量",我想化學系很多人也不懂吧。


如上圖,物質的二相性跟測量的關係圖。測不準原理內容的確是敘述物質的波粒二相性本質,但是並非跟測量無關。如上圖的紅色箭頭就是以某種方法測量該物質,一個物質若具有很強的粒子性,則你無法在一個固定位置以外的地方測量到它的存在;可是若是波動性很強的物質,你會發現在哪都能測得它的存在,如此就是測不準的原由。但此時 "測量" 的意義變得格外重要,因為你一旦使用某種方法測量下去,將會破壞波函數的分佈 (也就是所謂的 collapse),使其變成一個 Dirac delta function,這個函數只在某一點有無限大的值,其他點都是 0,但是由於測不準,所以它有可能在任何地方,只要你去做了 "測量" 的動作。也就是說,一旦經過測量,它的位置就固定在一個位置,不再有 "測不準" 的事情發生,而是這個位置點的決定本身是完全測不準的。是的,聽起來有點饒舌,我只是想陳述 "測量" 這件事情在測不準原理中本身是意義重大的。

當然,有點底子的人都知道,量子力學是以 operator、eigenfunction 及 eigenvalue 來構成具物理意義的數學式,用到很多線性代數的觀念及技巧。位置值是 eigenvalue,計算方式是一個 operator (以 x 方向為例,這個 operator 就是 x) 作用在一個 function 上,而它的 eigenfunction 就是 Dirac delta function (有沒有感覺跟上一段的實驗現象連結起來了 ?),還有很多其他種類的 operator,但是基本上都可以用 "位置" (以單一方向  x 為例) 跟 "動量" (以 Px 為例) 的各種組合來構成。最天殺的就是這兩個  operator 不 commute :

[x , Px] = i(h bar) != 0

以線性代數的證明,就是這兩個 operator 沒有共同的一組 eigenfunction,也就是沒有任何一個情況下,可以同時測量到該物質的位置及動量。

OK,寫到這裡,除了有人可能看不懂我寫的線性代數那些東西之外 (那些真的不要叫我解釋,隨便一本量子或是線代的數都有),應該會有人感到疑惑或混淆,突然扯出一個動量出來,跟最前面講的位置測不準有啥關係 ? 關係在於波動的動量有一個古典力學的公式可以算 :

P = h / lambda

如同我附的圖,那只是普通的正弦波,波長只有一種,動量值完全沒有 uncertainty,所以位置當然要測哪都可以,因為此時位置是完全不準的;相對的,如果測量完之後,波函數為一個 Dirac delta function,那可以看作是無限多個不同波長的波疊加起來的脈衝波,想當然耳,動量值完全不準,可是此時位置值是準的,至於介於兩者之間的例子應該不用我提了吧 ?

量子力學很深奧,測不準原理則是貫穿整個量子力學的核心理論,用得神的話可以解釋很多事情,不過這篇文章只是粗淺地講一些基礎而已,有興趣或看不懂這篇文章的人可以自行去翻量子力學的基礎書籍。

附註
1. 她是資管系的學生,以前幾乎沒學過量子的東西。

2010年2月27日 星期六

相逢 -- 林志炫


相逢

作詞 : 陳奐仁 / 小寒
作曲 : 陳奐仁

愛你的人  愛你的心地
無時無刻  無所不能  無愧地愛你
我這緊閉著的雙唇
只願意等待你的吻
耐心地等  等待能與你相逢

收拾昨日  傷心的眼淚
不要再無緣無故地讓自己傷悲
忘掉過去  勇敢珍惜  要留住每一個現在
讓我們再次能夠親密談心

我在孤獨裡忍耐  等著與你相愛  心情迫不及待
到現在  為你保存的愛  沒有任何修改  沒有誰能取代

====================================

這首歌實在太棒了.........不管是曲還是詞,可能是心有所感吧。True Live 是林志炫自立門戶前的最後一張專輯,裡面的歌很非主流,但是我覺得首首經典,是很值得一聽的專輯。

可惜阿,這張專輯的歌太不紅了,KTV 都把 MV 拿掉了,之前還唱過 "時機",本來想說下次唱歌一定要唱這首 "相逢",可惜已經唱不到了..................

附註
林志炫的 True Live 演唱會影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g4MzQxNDQ=.html

2010年2月20日 星期六

我的朋友 Betty Su -- 順子


嘿,這是一首我蠻喜歡的歌,也是順子的歌裡面,我少數能夠唱得比較好的。也許這首歌不是很紅,但我喜歡的歌常常都不是很紅的歌,不過....這就是我。

話說,很久沒有唱歌了,或許我該自己主動去揪團 ? (笑)

2010年2月18日 星期四

家後 -- 江蕙



每年過年家人總是會聚在一起,活動不外乎是吃飯、打麻將跟唱歌,江蕙的這首 "家後" 絕對是每年必點 [1]。但是每年聽都覺得,這首歌不管是詞、曲跟歌者都是絕無僅有,今後很難再有如此優秀的台語歌了,先來看看歌詞:



家後


作詞:鄭進一 & 陳維祥 作曲:鄭進一


有一日咱若老 找無人甲咱友孝
我會陪你 坐惦椅寮
聽你講少年的時陣 你有外摮
吃好吃醜無計較 怨天怨地嘛袂曉
你的手 我會甲你牽條條
因為我是你的家後

阮將青春嫁置恁兜 阮對少年跟你跟甲老
人情世事已經看透透 有啥人比你卡重要
阮的一生獻乎恁兜 才知幸福是吵吵鬧鬧
等待返去的時陣若到 我會讓你先走
因為我會嘸甘 放你為我目屎流

有一日咱若老 有媳婦子兒友孝
你若無聊 拿咱的相片
看卡早結婚的時陣 你外緣投
穿好穿醜無計較 怪東怪西嘛袂曉
你的心我會永遠記條條 因為我是你的家後

阮將青春嫁置恁兜 阮對少年就跟你跟甲老
人情世事嘛已經看透透 有啥人比你卡重要
阮的一生獻乎恁兜 才知幸福是吵吵鬧鬧
等待返去的時陣若到 你著讓我先走
因為我會嘸甘 看你為我目屎流




看看這個歌詞,不得不佩服鄭進一的才華。因為台語歌是非常難寫的,事實上我很少聽過夠水準的台語歌,也或許是我心中對台語歌的標準並不低。在詞的方面,短短幾句話,把台灣傳統媳婦的心情及幸福表達的淋漓盡致;在曲的方面,不僅有很好的旋律性,畫面感也相當明顯。最後當然免不了江蕙本身的功力,能夠把這樣一首名曲的情感完全表達給聽眾。

我覺得台語歌跟國語歌完全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國語歌非常強調各式各樣的技巧,或是要求歌者唱過高的音域,這些有很多是傷害喉嚨的,所以很多國語歌手唱不了太多年,而且容易淪為 "要技巧沒技巧、要情感沒情感、要音色沒音色" 等等的窘境;但是台語歌大多不會要求歌者勉強自己的喉嚨,相對地,必須要把情感面的韻味做出來 [2],所以我幾乎可以說,台語歌后江蕙的地位,到她過世之前可能都不會改變,因為人生歷練及歌壇的舞台經驗,年輕小伙子是學不來的,就像醃製的醬料不擺個三年五年是不會入味的。

....即使我很喜歡這首歌,但是一個大男生唱它還是怪怪的,而且我的唱法跟咬字實在不適合台語歌....


附註
1. 不是我點的,我不擅長台語歌。
2. 對,很多新台語歌加入了其他的元素,像是搖滾。不過目前還不是很多,而且那些曲目幾乎都只被拿來當作 "改變曲風" 的玩具....

2010年2月15日 星期一

Perian 1.2 掛載字幕失敗事件

Quicktime Player (以下簡稱 QT) 是 Mac OSX 上專門負責多媒體的客戶端軟體 [1],在 Mac OSX 上表現得不錯,也頗受使用者喜愛 [2]。但是有一個大缺點,就是在目前這個數位影音的世界,有非常多的影片編碼格式 (codec),包裝影片的容器 (container) 也有很多種,QT 大多不支援,也因此大多數的 Mac user 會安裝另一套播放軟體去播 QT 不支援的格式。

在 Windows 上,萬用解碼包實在很好用....再配合上 Media Player Classic 打天下,實在令 Mac user 很羨慕,不過後來終於有了類似的東西 -- Perian 萬用小刀,用來增加 QT 對影音格式的支援度,是 QT 最有名的外掛之一 [3]。


除了增加影音格式的支援,在最近幾次更新中還有增加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支援字幕的自動掛載 [4]。掛載的品質很好,字很大顆很清楚,字體也是用 Mac OSX 預設的中文字體 (沒記錯的話應該是蘋果儷黑體),不用多加什麼手續,只要把影片檔跟字幕檔取同樣的檔名 (副檔名除外),放在同一個目錄下,就會自動掛載 [5]。


可是如果這麼順利,就不會有這一篇文章....

二月初我參加 Taipei Mac 的聚會,會後有幾個同為 Taipei Mac 會員的與會朋友來問我幾個問題,其中一個是問到如何將影片轉檔,QT 是個非常特別的播放軟體,Mac OSX 10.6 前,只要付費升級成 Pro 版,就可以使用 QT Pro 的剪輯及轉檔功能 [6]。當時我隨手點了一個旁邊附有字幕 srt 檔的 avi 影片檔,結果 QT 從 Dock 冒出後立刻消失,代表它 crash 了,這很怪.....我從沒遇過這個情形,但是當時的場面不容許我去深究這個問題的起因 (而且優仕的無線網路實在用得有點痛苦....),於是換了另一個 avi 檔 (剛好旁邊沒字幕),開了沒事就用它來回答別人的問題。

回到家之後,我才想起我很久沒用我的 MacBook 看電影了....於是昨天下午交叉測試了一下,沒錯,只要影片有外掛字幕檔在旁邊,QT 一定會爛掉。這有可能是 Perian 在外掛字幕的部份沒有寫好,或是 QT 更新了之後,Perian 還來不及更新,兩者發生了衝突,這種案例也的確發生過。於是我上網找找看解法,沒想到......居然完全沒有中文的文章討論這個???!!!這....難道是個案嗎?我根本沒有裝什麼其他的外掛 (除了 Flip4Mac),QT 的版本是 7.6.4,除了 10.6 的使用者之外,QT 應該都是用這版吧?至於 Perian 則是最新的 1.2 版,怎麼想都覺得很怪,怎麼會沒有中文的討論文章?所以我找向外國的論壇,沒想到隨便一找就有了~

http://forums.macrumors.com/showthread.php?t=837480

裡面有提到一個網友自己寫了一個 Perian component 去修正這個問題,卻會產生其他的問題,結果有一個網友的解決方法更簡單....換回 1.1.4 舊版就沒事了!結果我試了一下,果然沒錯....我居然為了這種愚蠢的問題搞了快一個下午,中間一度還想用 TitleLab 去合併....


還好最好有堅持要找出原因....而且用 TitleLab 會花掉更多無謂的時間....(有用過的人一定知道調整字幕的位置有多痛苦),雖然解法很蠢,還是在網路上建個檔吧 [7]~

附註
1. 我會這麼說是因為 Quicktime 只是一個蘋果公司參與開發的多媒體技術,跟 Quicktime Player 並不能完全劃上等號。不過為了簡化這篇文章的用詞,暫時只用簡寫 QT 代替。
2. 比起可憐的 Windows Media Player,Quicktime Player 的命運真是好太多了。
3. 還有一個也是很有名的外掛是 Flip4Mac,用來增加對 wmv、wma 此類 Windows 影音格式的支援 ( http://www.microsoft.com/mac/products/flip4mac.mspx )。
4. 是的,在 Mac OSX 上的影音播放就是比 Windows 落後,即使到現在還是這樣,再加上 Apple 死都不開放硬體解碼的 API....
5. 其他軟體如 VLC 及 MPlayer OSX 這類老牌軟體,在兩三年前,都還要自己指定字幕的路徑去掛載,真是丟人現眼....那時 K-lite 及 Storm Codec 早就人手一套了,要不然 KMPlayer 也不用那樣搞,還好 Mac 上的播放軟體在之前某幾次更新後也支援自動掛載字幕了。
6. 當然,轉檔還是建議用 MPEG StreamClip ( http://www.squared5.com/ ),QT Pro 轉檔的速度有點慢。
7. 我有注意到那個外國人跟我一樣用 10.4.11,所以或許只有 10.4 有這樣的問題?但是華人地區全都升級到 10.5 以上了嗎? =  =||||  這也有點扯.......

2010年2月12日 星期五

網誌 v.s. 微網誌

在網誌文化大行其道之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路上出現一種叫作 "微網誌" 的東西,以實際的例子來說就是歐美地區的 Twitter 跟東亞地區的 Plurk。

微網誌跟網誌有什麼不同呢 ? 簡單的說,就是文章長短還是時間性的不同 :

1. 文章長短 : 網誌可以說是個人網頁,可以把自己想說的話寫成文章放在網頁上給大家看,另外也可以配合外部相簿放照片,或是外部的影音網站嵌入影片 (如 Youtube),所以不管是寫教學文章或是旅遊遊記都很方便;但是微網誌可不同,它的文章大多不能稱作 "article",而是 "murmur" 或 "message",只是讓人在網路上吼叫一下而已,有些微網誌甚至有限制文章的字數,因為微網誌本來就不是讓你長篇大論用的。
2. 時間性 : 除非是全職部落客 [1],不然一般人沒有時間每天更新網誌的文章吧 ? 我認為網誌文章是在表現自我的生活或是所學,沒有一點心得我是不會寫出來分享的;相對來說微網誌則是鼓勵使用者每天都上線跟網友聊天打屁,比如說 Plurk 的時間條意圖就很明顯啦~ 反正叫個幾句也不用花多少時間,上班族被老闆罵過之後應該都想發洩一下吧 ? (誤)

以我看來,(微) 網誌、IM 軟體 (Instant Messaging,像 MSN、AIM 或 GTalk)、EMail 等網路服務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與他人的連繫跟交流。這一類服務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可以說是網路時代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因為網路 "internet" 字面上就有跟別人連繫的意思,而 EMail 跟 IM 也都做得很好,只是對象是發送者所指定的某些特定群眾,做個不是很恰當的類比,其實這兩個服務就像網誌跟微網誌,只不過差在對象跟 IM 更重視時間性而已。

在我還是高中生及大二大三的時候,根本沒想過會有現在這樣的光景,就是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個人網頁 (就是網誌啦,即使限制很多)。那時候要有自己的網頁是要花錢的,包括買網路空間或是製作網頁的軟體,跟現在 Web 2.0 的時代完全無法比擬 [2],而當時的人們對網路的依賴也沒有像現在這麼大。

不過有一個海峽兩岸很紅的網路服務倒是很有先知之明,早就把現在火紅的網路服務做了大半,那就是 Telnet BBS [3],有討論區、個人版、電子郵件信箱,甚至要聊天也可以丟水球,純文字的界面使得需要的網路流量很小,反應速度就很快。在 Web 2.0 時代還沒來臨的時候根本沒有對手,到了現在還是沒有被取代,因為實在是太多優點是網頁望塵莫及的,就算它不能顯示精美的圖片跟影片,也可以用 URL 外連。但是 Telnet BBS 的封閉性是一大缺點,因為搜尋引擎是搜尋不到內容的,不上該站就看不到該站的文章,所以現在有些大站有 Web BBS 的轉型,或是一種新型的 Telnet BBS / Web 兩用型 DISP BBS :

http://disp.twbbs.org/board/9-1505#9-1505

在 Telnet BBS 上,人們幾乎可以使用現在所有的網路服務,只是人們畢竟是視覺的動物,加上當時網路也沒有這麼普及,故很多人開始使用網路服務的時候就是直接用網誌,而沒有享受過 Telnet BBS 的便利,但....資訊的共享是網際網路的理念之一,而且網頁的確可以做比較多事,故我很高興 Web 2.0 的到來造成網誌文化的興起,不然我也不會想寫網誌對吧 (笑)。


不過我並不是很喜歡微網誌,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意見.....我認為微網誌是介於 IM 跟網誌間的產品,它既沒有網誌的文章性,也沒有 IM 的時間性,介於兩者之間,就像 "公開給眾人閱讀的離線訊息",或是 Telnet BBS 個人版上 "只有一兩句話的抱怨或吼叫文"。被稱作 "微網誌" 只是因為每個帳號都有自己的首頁,這一點跟網誌很像而已。我不喜歡它的地方是什麼呢 ? 因為我認為寫網誌文章有助於訓練自己去組織想表達的事物,一篇文章不見得要有文謅謅的艱深詞語,但是一定要有邏輯,不然讀者看完之後就會有滿滿的問號。比如說上面的插圖,我在這篇文章中提到 Blog、Telnet BBS、IM 及 EMail,但我要怎麼把它們結合在一篇文章中 ? 如果我用的是微網誌來說這方面的事,可能就東講一塊西講一塊,久而久之就漸漸喪失組織文章的能力,尤其是像我這種天生表達能力就不是很好的人更是如此。

之前我在寫碩士論文的時候,我跟教授說我常在網路上寫文章,教授立刻就說 "喔 ! 你們那些網路文章我很擔心 !" 原因是他改一些學長跟同學的論文很痛苦,除了學術的理論不足或有誤,最重要的是文章中很多地方邏輯不通,只是後來他很驚訝我寫的論文文章就是了,除了學術的部分之外其它幾乎沒有修改 [4]。我並不清楚為何有些人會寫出那些詭異的文章,也許跟現在的微網誌有關,但也可能沒有,或許只是太少看書而已,多看書的確有助於提升表達能力,真的 !

之前看過一則新聞 (如下連結),說 FaceBook 等社交網站的興起,可能會壓縮到網誌的空間 ? [5] 無名小站的某簡很有自信地說不會有排擠效應,因為取向不同。但我想說.....每個人一天都只有 24 小時,其他類型的產品賣得好,你的產品會不受影響嗎 ? 何況大多數人都有寫文章的 "惰性"....可是對於講話可沒有吧 ? 當然,對一直把網誌當作微網誌在用的人是沒差,不過這樣我就建議乾脆用微網誌比較好,因為比較有趣好玩,用適當的工具做適當的事總是比較好的。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14&f_SUB_ID=2922&f_ART_ID=232568


附註
1. 請不要再叫 blog 為 "部落格" 了,這個名詞沒有實際的意義,只是音譯,中文名應該是 "網誌"。這裡只是不知該怎麼簡單表達寫網誌的人,才姑且稱之為部落客。
2. Web 2.0 強調的是人人都可以當作提供者,貢獻一己之力給網路世界,應該很多人遇到問題時在網路上找解決方法,而方法是來自某人的網誌吧 ?
3. 請正名 "Telnet BBS",BBS 只是電子佈告欄,泛用度很廣,光說 BBS 是不能跟 PTT 這類 Telnet BBS 的網路服務畫上等號的。
4. 還好我們系只要求寫中文論文,不然寫英文我也罩不住...orz
5. FaceBook 的功能屬於綜合型,包山包海所以不在這裡討論,因為它不屬於任何一個類別,或許這也是它受歡迎的原因。

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美國名校的線上課程


有別於 iTunes U,直接在網頁上觀看的線上版。如果英文聽力夠好的話.....orz orz orz 唉,英文真是我永遠的痛.... >"<

Windows 的自動系統更新


應該有不少人看過上面那個視窗。坦白說這個視窗每次都讓我生氣,我不清楚這種蠢事在 Vista 或 7 還會不會發生,但.....我不認為這種腦殘的事情能被允許發生在任何一個商用的作業系統上,何況這個產品還超過台幣一萬元。

每個作業系統都會有漏洞,這很正常,所以時常要下載更新檔。若是商業軟體的話,則統一由該公司負責發佈更新檔 [1],此時怎麼提醒使用者也是一門學問 [2]。以 Mac OSX 跟 Linux 的作法是跳出一個訊息,比如說 Mac OSX 上是 "軟體更新" 這個程式跳出來提醒使用者有更新檔;Linux 是在工具列的某一角出現一個閃動的 icon,滑鼠移至該處就會出現說明框,告訴使用者相關的更新事項。重點是,這些更新提醒 / 訊息都只是 "提醒",你要不要更新是沒人管你的 [3]。

也許有人會問,系統更新很重要,為何不立即更新 ? 這其實有幾個原因,我舉兩個 :

1. 不是每一版的系統更新檔都很穩,有的人更新完發現系統壞光光不能開機....這完全不是新聞了,Linux 跟 Mac OSX 都有聽說過這類災情。如果是 Mac OSX 使用者,建議先執行 "修復權限" 再做系統更新,失敗機率會小很多。
2. 系統更新完之後幾乎都要重開機,如果你正在做不能中斷的事,比如說上下傳檔案、圖片 rendering 或影片轉檔,此時你不會想做系統更新的。

以上述第一點來說,有些使用者會想先等一陣子再更新 [4];而第二點則是當下需要一個穩定作業的環境,不會想立即更新去冒著使自己數小時的工作付之一炬的風險。可是 Windows 的預設值居然是 "自動下載並安裝",因此如果沒有自己去調整 (如下圖),就會不時看到那種惱人的自動重開機視窗。


建議設定成第三個選項,因為當我有事要忙的時候,我不但不希望立即安裝更新,甚至我也不想下載更新檔,因為下載時還蠻耗系統資源的,像我的這台老電腦就 "很有感覺" [5]。除了更新方式的預設值之外,我認為 Windows 的更新模式還有兩個很腦殘的地方 :

1. 更新完之後,系統會提醒要重開機,但是我可以拒絕吧 ? 哪有 "不能拒絕,只能延後" 這種道理 ? 如果我在做影片轉檔,我就要每隔一段時間來電腦前按 "稍後重新啟動" 的鈕 ? 如果這是要 overnight 的怎麼辦 ? 這實在是很荒謬。
2. 管理自動更新的程序是 wuauclt.exe,只要有任何有關系統更新的工作,它就會常駐在系統中,如果不 "完整" 結束更新程序,這玩意會一直佔用記憶體,不管你要不要更新。除非把自動更新完全關閉,不然你會常常看到這傢伙浪費你的系統資源。

話說到此,好像乾脆把系統更新關掉算了 ~_~ 但是這樣很容易錯過一些重要安全性更新 (像是 0-day attack 的修補),不過我從沒有試過直接把 wuauclt.exe 關掉,搞不好就能解決問題,但我覺得系統八成會立刻生出一個新的.....下次來試試看好了。


附註
1. 我不清楚像自由軟體如 Linux 是誰發佈更新的,也許是支援該 distro 的公司 ? 這我還真沒想過,只知道全世界的高手都可以參與修補吧 ?
2. 我本來以為不是的,提醒更新檔就丟出一個訊息不就好了 ? 哪有什麼學問 ? 可是我看到 M$ 這樣搞,我不得不說 "這也是一門學問"。
3. 如果以 Mac OSX 來說,只有管理者帳號才會被提醒,可能是預設一般使用者不會做這種管理系統的事吧。另外,Linux 部分是我憑很久以前使用 Ubuntu 6.10 的記憶,不知道現在改變了多少。
4. 比如說 Mac OSX 10.4.10 -> 10.4.11 我就等了很久,因為 Safari 3 剛出來時有不少災情。
5. 為什麼 Windows 常常被酸 ? 我覺得有一個原因是,它的預設值常常都很不好用,需要使用者自己去調整,而且一些小地方還是設計得匪夷所思,讓人覺得它是以工程師的思維出發,而不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設計。如果它是 Linux 這種免費的 OS 也就算了,偏偏它還那麼貴....我不清楚 Win 7 有沒有改善,我目前知道控制台還是一樣糟啦.....也許 M$ 不覺得這是改良重點吧,因為消費者看廣告時不會看這些小地方。還有,很多消費者早就被制約住,根本無法拒絕。

萬惡的 wlcomm.exe

哈,標題這樣下應該不會被說是標題殺人吧 ? XD 事實上我這篇要鞭的是 Windows Live Messenger 9 (WLM 9),也就是一般人說的 MSN 9。

我瞧了一下我之前的備忘錄,WLM 9 在去年 10 月就出來了,我當時因為軍中的勤務月,一整個月不能用我自己的 PC 桌機,所以用我表妹的電腦上網。對我表妹來說,管它是什麼,有更新訊息就按下去讓它更新,所以我那一個月都是用 WLM 9。

因為 M$ 的不良記錄,軟體更新除非有殺手級應用,不然更新只會更肥 (OS 不同...安全性很重要),所以我本來是打算不更新 WLM 9 的 [1],但是一開就發現......

沒更新就不能執行 messenger 了!!!!!

真是流氓....好吧,結果一更新,從此 wlcomm.exe. 這個程序就開始如影隨形的跟著我的電腦了,只要開著 WLM。wlcomm.exe. 是什麼呢 ? 這個程序是 Windows Live Server 的相關程序,用來監視電腦裡所有 Windows Live 的服務,比如說 WLM、Hotmail、SkyDrive 及 Windows Live 分享空間等等,可怕的是這一系列的服務全是網路服務,WLM 裡的朋友如果改變了什麼,就會立刻反應出來,也因此它必須是常駐程式,而且隨著這種服務越來越多,記憶體就佔得越來越多,CPU 等資源也就吃得越多。

這東西已經面世很久了,為何現在還拿出來講呢 ? 原因是我最近才發現,就算沒開著 WLM,wlcomm.exe 沒啟動,如果用瀏覽器使用 Windows Live 的服務,比如說 SkyDrive,居然會一併啟動電腦的 WLM,當然 wlcomm.exe 也就出現了,開始管理 Windows Live 的服務。唔....看來這全部都是連在一起的,難怪 M$ 不准使用者不更新 WLM,想推 Windows Live 的整合服務非得要 wlcomm.exe. 這個程序不可。

但有沒有想過,如果夠好用,何必用這種 "手段" [2] ? 有看過 iGoogle 也搞個這種東西嗎 ? 坦白說朋友換個暱稱這種可有可無的瑣事幹嘛要你提醒 ? 訊息或是分享空間的更新在前一版就有提醒用的小花了,現在的做法根本沒什麼意義。

我並不覺得 M$ 一無可取 (因為我知道有些人是完全反 MS 的),但是 M$ 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它想當皇帝,什麼領域都要爭,網路服務本來就不是它的強項,要做也要慢慢來,用這種強迫中獎的方法只會造成使用者反感而已 [3]。

唉,可惜的是,最近 Google 也走了類似的路,只是它的企業形象比較好,不像 M$ 比較多人罵而已......

附註
1. 就我個人的淺見,只有 WLM 8 (也是 MSN 跟 Yahoo! 即時通帳號互通的第一版),有更新的價值,因為 MSN 終於後知後覺地加入了離線訊息。
2. 對不起,這種故意讓別人做出不甘願的事情的行為,我只能稱為 "手段"。
3. 其實這一版的 WLM 還惡搞了其他非官方的 MSN Client,這不是本篇重點就不提了。

2010年2月8日 星期一

漫畫 -- 魔王 Juvenile Remix


相當有意思的漫畫,前一陣子出了完結篇,我就在漫畫店把整套解決掉了。一開始是在元氣少年看到的,可惜後來元氣少年停刊,我就沒再看下去,最近才注意到真是不好意思 :P。

故事從一個沒有夢想,凡事隨波逐流的主角開始,生長在一個治安敗壞的城市,遇上一個組織自衛隊的領袖,結果因為好奇心,主角發現了真相,並挺身對抗他。

"就算看來荒誕無稽,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繼續對抗下去,這個世界一定會改變的"

上面這句話貫穿了整個故事,我在元氣少年上的連載大約看到第二集,而劇情差不多就是像我上面講的那樣,可是後面的劇情才是精采,讓人簡直分不清誰才是魔王,這才是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 ! 此外這個故事裡有不少人有超能力,這也是我很喜歡的 XD  (所以我喜歡 X-Man、Heroes 這類影片,一直想看 "魔男生死鬥" 這部老片........)。

推薦一下好漫畫 ~ :)  這漫畫好像頗冷門的 ?

從 Sikuli Script 來看數位生活的演進


上個月底,網路上開始流傳一個新型的程式語言 Sikuli Script,以下是作者的網誌及程式官網 :

網誌 : http://blog.vgod.tw/2010/01/25/change-the-world/
官網 : http://groups.csail.mit.edu/uid/sikuli/index.shtml

可以看出這個作者是個在 MIT 念書的台灣人,這是一件非常振奮人心的事情,並不是因為他是台灣人這麼簡單,而是他做的這件事本身就很不得了,如他所說 "Change The World",豈是一句 "台灣之光" 了得 ? 全世界都需要這種人 [1]。

我個人不是資訊背景出身的,這種講古的文章也寫不了太多,只是藉著一些已知的資訊,發表一些自己的想法。數位生活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 其實嚴格說起來並沒有很久,至今十年前,還是很多人體會不到數位化的生活,一來是電腦不普及,二來是大多數的電子產品各自為政,沒有整合在一起。但是那已經很不容易了,因為已經有了個人電腦可以使用,做一些初步的工作。更早以前呢 ? 一開始的電腦非常龐大、非常昂貴、非常耗電,做的事情可能只是計算,所以稱 "computer" 為計算機一點也不為過,之後慢慢發展到大型伺服器,以電腦巨擘 IBM 最為有名。

可是如果這樣下去,電腦不會進入你我的家中。Apple 的兩位創始人看出了這一點,在車庫自製個人電腦,開啟了個人電腦的時代 [2]。可是電腦還是不好用,如果有人用過 DOS 的話,應該可以體會 -- 打指令的介面不合人性,大家不會把電腦當作生活的一部分。然後苦主 Xerox 的 GUI 被 Apple 抄走,M$ 再抄 Apple,圖形化介面的電腦時代就此來臨 [3],個人電腦也日漸普及。

下一個世代是網路時代,我個人覺得網路才是數位生活的開端,網路使得溝通更為方便,資源也能共享,人們有什麼東西想知道,第一件事可能是上網去找,而不是去圖書館找,這就是生活型態的改變。再配合上此時如數位相機的生活產品數位化,以及方便的 USB 傳輸介面逐漸普及,人們已經漸漸將電腦、網路及生活結合在一起,連有些老人家也在學習使用簡單的電腦技能,比如說收電子郵件或整理照片,至於智慧型手機也是類似的演化模式。

下一步呢 ? 主角還沒登場對不對 ? (哈) 從上面的發展可以看出演進的模式都差不多 :

                                                                        簡單化
做不到的事 -->  只有少數人可以辦到 -------->>>> 大眾都能享受

有沒有發現 "簡單化" 的箭頭特別長 ? 不只是因為要塞比較多字的關係喔 ! (哈) 而是這一段路最難,最需要突破性的創造力。那現在我們缺乏什麼 ? 就是大家都希望電腦能幫自己做更多事,可是每個人的需求跟觀點都不一樣,等著別人做實在很不實際,為什麼自己的命運要被掌控在他人手中 ? 所以這就是科技進步的下一步 -- 如何讓大家都是創造者 ? 也就是程式開發的簡單化。想想資訊背景的人花了多少年在學習程式,程式的語法跟結構的確相當複雜,大學四年簡直只能學皮毛,更別說其他沒受過正統訓練的人了。可是這很重要嗎 ? 如果我只是想利用電腦完成我簡單的工作,而不是要開發什麼龐大的軟體 (像 Office 之類的),我沒必要學那麼多吧 ?

這就是重點所在,如何讓一般人也能輕易地寫出簡單的程式 ? 這其實很早以前就有人在做,比如說 Mac OS 裡的 Applescript,前身為 HyperTalk,以相對類似英文的語法使寫程式的門檻降低,即使這種語言的功能性稍嫌不足,但是做些簡單的自動化工作已經非常夠了 [4]。


什麼 ? 還不夠簡單 ? 沒問題 ! Apple 在 Mac OSX 10.4 發表了 Automator,藉著圖形化介面的輔助,讓使用者可以輕易製作工作流程,以操縱一些支援 Applescript 指令的程式,進一步簡化 Applescript 的撰寫過程 [5],Apple 對於人機介面的努力實在不得不佩服,連讓使用者簡化工作的程式開發工具都弄得有聲有色。


只有這樣嗎 ? 其實還有一家公司做得更好,只是他們公司發展取向的關係,使得他們不是廣為人知,就是 National Instrument (NI)。NI 是一家生產工業儀器的公司,在理工領域非常有名,除了生產儀器,NI 為了讓使用者可以控制這些儀器,開發了一個全新的程式語言 -- G 語言,程式撰寫介面完全是圖跟線,範例圖可以看我以前的文章。而程式開發工具為 Laboratory Virtual Inctrument Engineering Workbench,簡稱 LabVIEW。LabVIEW 在 1986 年推出第一版,到現在已經 8.x 版,功能越來越多,而且各作業系統平台都有。LabVIEW 的程式撰寫相當直覺,學習門檻較低,非常適合給非資訊科系的學生或職員使用,用來控制他們想操縱的儀器。

我前一陣子去參加 NI 辦的免費課程,我跟他們的行銷部門主管提到 "LabVIEW 最大的優點就是它最大的缺點",他說 "是阿",但沒有再深一步回答我或是問我細節,而我也懶得多提.....我想他應該是把這個問題當作耳邊風吧......沒錯,LabVIEW 明明就是這麼偉大的作品,為什麼鮮為人知 ? 原因就在於 LabVIEW 被 NI 定死在 Lab 裡,專心發展理工領域要的控制元件及功能,卻沒想過要推廣給更多處在 Lab 以外的老百姓,廣告裡都是那些圖表跟數學式,一般人看了就煩,也不會想去用,很多人更是有著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認為 LabVIEW 只能用在控制儀器,出了實驗室就沒有用了 (像我以前的老闆,他就以此理由不建議我學),但其實 LabVIEW 在 "功能上" 已經與其他程式語言相近 [6],但是可以用更少的精力去寫出一樣功能的程式 [7],若是 NI 願意做,LabVIEW 絕對有成為明日之星的特質,但發展了這麼多年策略都沒變....我看我這番話是不可能成真。


現在回到我們的主角 -- Sikuli Script,它利用程式的螢幕截圖來取代程式撰寫的一部分,有用又有趣,眼見即所得,讓程式的自動化更加容易,比起來 Automator 有些部分的程式說明還真的看不太懂....而且 Sikuli Script 還有個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它是以 JAVA 開發,這也代表它是跨平台的,不像 Applescript 是絕無可能移植到其它平台去的。看了作者的網誌,發現他是個 Mac user,這個程式語言是在 Mac OSX 環境下開發的,Windows 版本是後來才弄的,不過我必須要說,其實在 Mac OSX 底下的重要性不像 Windows 那麼高,因為至少還有代用品,但是在 Windows 裡就沒有了,最相近的頂多是 WinMacro :


可是還是沒有 Sikuli Script 好用,何況 Sikuli Script 才剛起步,以後會變得怎麼樣真令人期待。目前從名字 -- Sikuli "Script" 來看,似乎作者只初步預設它是自動化的腳本語言,但是以後會不會改名呢.....? 這一切都很難說.....嘿嘿嘿......

(謎之音) 都沒有人第一眼看到 Sikuli 會想到 Sugoi 嗎...............? 我好糟糕  orz..orz..orz..

附註
1. 可惜的是台灣媒體根本不知道這件事,國外的 Twitter 和作者的信箱都已經被灌爆了....同一時間有個台灣女孩拿了日本圍棋女流的某頭銜,報章媒體大幅報導...........我心想,是阿,這是台灣之光,不過我現在要討論的是世界之光。
2. 這方面的歷史故事可以看一部非常棒的電影 -- 矽谷海盜 Pirates.of.Silicon.Valley,把 Apple 跟 Microsoft 的過去講得很清楚。另外,不要理會台灣的譯名 "微軟英雄",不知道是不是台灣這個微軟王國的環境讓那個譯者腦袋被穿洞了 ?
3. 雖然很為 Xerox 感到惋惜,但也只能說他們的上級沒有遠見,看不出東西的價值。
4. Applescript 的前身 HyperTalk 在 1980 年就誕生了,那時還是古典 Mac OS 的年代,以非常類似英文語法的方式跟系統做緊密的結合。但也因為太像英文,被很多程式開發者嘲笑,甚至不屑使用這種語言。但我覺得如果作者 Bill Atkinson 當初就有 "簡單化程式的開發" 的遠見,即使這種語言本身有很多缺點,也是非常偉大,為這種思想的先驅者。
5. Automator 的確是 Applescript 的簡化版,但是裡面還是可以插入自製的 Applescript 語法喔 ! 這樣一來可以做的事情就更多,只是透過 Automator 寫出的工作流程執行速度會比較慢。
6. 為何我只說 "功能上" 呢 ? 因為 NI 只想在自動控制的領域經營,人機介面的美化做得真的很糟,每個 LabVIEW 程式寫出來都是差不多那副德性,頂多是控制鈕排得整不整齊而已。反正理工領域的教授或老闆大多都只希望程式 "能用就好",當然對於這個就不太重視了。
7. 事實上 LabVIEW 在功能上也還有很多改進空間,比如說 Event structure 這麼重要的東西居然第八版才出來.....#$%^&.....但只要不遇到它的弱項,LabVIEW 程式可以以更簡單的撰寫方式達到相同的效果。

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中華郵政提供的優質服務 -- 中文地址英譯


想寫信到國外 ? 或從國外寫信回來 ? 還是為了註冊國外網站的帳號或服務必須要英文地址 ? 坦白說突然問我家地址的英文版我還真的不太會講....這裡有一個中華郵政提供的優質服務,中文地址英譯 !!! 我想我也不用解釋,連上網站填入地址就可以了。

中華郵政算是蠻特別的公家機關,不斷推出新的服務,除了之前我提過的中華郵政 VISA 金融卡,其他還有許多的服務,走一趟郵局就可以看到了,現在連線上服務都增加不少,甚至還有網友發現中華郵政的網站有個可愛的 favicon (只是這個 favicon 只有首頁才有的樣子...) :

http://www.post.gov.tw/post/favicon.ico

總之中華郵政還真的很有心在進步阿 !!!

Opera -- 老電腦的救星


這一篇來談談一個相對冷門的瀏覽器 Opera。老實說這有點不像我的風格,因為介紹一個面世很久、又很有名的軟體實在很怪,大家都已經知道的事情有什麼好說的?原因在於我自身的體驗,不發篇文來讚嘆一下實在說不過去。

大約將近兩個月前,我到了台大當研究助理,而一個有點年紀的實驗室,有很多老電腦是很理所當然的,除非他們要跑理論計算或數值模擬,不然一台組裝電腦若是只跑幾個實驗用的軟體,用個十年應該是沒有問題。我在實驗室裡看到很多骨董貨,比如說需要電視盒來操縱的電腦螢幕、比 PS\2 更前一世代的滑鼠連結介面、安裝著 Windows 95 的電腦,還有久違的 ISA 傳輸埠。比起來 GPIB 真的不算什麼,即使它也很老,但至少在理工實驗室還算常見。

老電腦有幾個缺點,一來是他一定經過很多人的摧殘,因為大多數的 Windows 使用者不懂得照顧這個 OS [1],甚至根本是電腦白癡;二來由於年代久遠,硬體配備大多很差,而且若是用來做實驗的,老闆大多也不願意買比較好的硬體,反正能用就好 [2],記憶體不足是很常見的事情 [3]。

很不幸的,我遇到一個 Windows only 的老師 [4],作圖給他看不用 Origin 還會生氣咧.....所以我所學的電腦知識很多都用不上,而我又不屑讓我的 MacBook 整天跑著 VirtualBox.....所以只好忍受實驗室的公用電腦。當初一開機真是慢爆了,一看配備,Ram 只有 256 MB,又沒有獨顯,上一位使用者很天才地灌了一大堆外掛,像 Google 工具列、新版 Win Live Messenger.....等等,然後實驗室又明文規定要安裝 Symatec AntiVirus [5],總之就是把這台電腦弄得更糟就是了。在我一接手之後,除了用系統設定功用程式 [6],關掉啟動時的一堆項目,再把家裡不用的舊記憶體拿來升級到 512 MB 雙通道,總算順暢了很多,但是又發現一個大問題。


就是上網 ! 公用電腦就是要用來上網跟做文書處理的 [7],上網奇慢無比怎麼行 ? 罪魁禍首很好找,就是 IE !!!! [8] 這款瀏覽器真的很誇張,靠著市佔率苟且偷生,"笑" 能差到不可思議,開個奇摩首頁要超過 10 秒,這還不是剛開機的耗時,不然更恐怖。

以前包括我自己的電腦,都沒有安裝別的瀏覽器,原因是 :

1. 已經有一個 IE 了,再裝一個很佔空間,IE 8 其實也不是那麼差啦... (當初是這樣想)
2. Firefox 也沒有很快,我不喜歡裝太多外掛,會更拖慢速度。偏偏外掛就是 Firefox 的特色.....還有我覺得 FireFox 的介面沒有什麼特色。
3. Chrome 非常吃記憶體 [9] !! 而且由於 Google 要製作索引,佔用的硬碟空間不小。
4. Safari 是 Mac OSX 的預設瀏覽器,我不允許它出現在 Windows 上 = =+.....好啦..實際上 Safari for Win 的確不夠穩定。
5. Opera....太不熟了..... XD

以前一直覺得 Opera 這個瀏覽器好像老神在在,市佔率低成這樣真的是很扯,而他們似乎也沒想過要推廣。但是我一直都覺得 Opera 是瀏覽器創意的 pioneer,其他的瀏覽器幾乎都有抄過 Opera 的獨創功能。但是 Opera 的介面太有特色,反而使很多人不願意學習 [10]。

上次難得逛 Browser 版,看到某版友說 "我給我家的舊電腦灌了 Opera,我老爸覺得有變快",讓我想起這個我遺忘已久的瀏覽器,結果裝了之後驚為天人 !! 運行速度根本是 IE 的三倍以上,功能又超多,安裝後體積也很小,不到 30 MB,實在是神奇。Firefox 如果要做到它這麼多功能,要裝不少外掛,運行速度上就輸了,體積搞不好還大不少,果然包裝好的軟體能有較佳的輕巧性,缺點就是沒包到的就沒有,但對我沒差 XD,現在除非是邊打 BBS 邊連網頁用 PCMan 的 IE,不然只連網頁時我已經完全無法忍受 IE 的龜速了,可惜 PCMan 不能用 Opera 核心阿......


其實我並不是第一次安裝 Opera,幾年前我還是研究生的時候,曾經在實驗室的公用電腦裝過,可惜當時的實驗室為了要跑簡單的計算,電腦配備還不錯,再加上我們那裡有人不會 (願意) 用 IE 以外的瀏覽器,甚至還說 IE 的相容性比較好.....(悲哀喔) 於是可憐的 Opera 就被閒置在那裡,只有我一個人用,根本顯不出它的優異,故我畢業時就把它砍掉了 (他們連 Firefox 都不能接受,更別說 Opera 了)。

應該會有人很好奇這家公司是怎麼獲利的 ? 因為它並不是自由軟體,市佔率又這麼低,而且桌面版本還免費 [11]。Opera 是由挪威的 Opera Software ASA 公司開發,網頁核心是 Presto,主要做的是其他硬體平台的生意,比如說 Wii 或智慧型手機等等,藉著高效能以及其他的瀏覽器還未起步 [12],看這家公司活這麼久了,應該業績還算不錯吧,也希望他們能繼續努力,給使用者愉快的上網體驗。關於詳細資料可以參考中文維基百科 : http://zh.wikipedia.org/wiki/Opera


附註
1. 什麼 ? 你說老電腦有可能不是灌 Windows 阿,很抱歉,如果實驗室有這麼高水準的人,就不會有以下的問題.....何況有些儀器的驅動程式,該公司不支援 Linux 或 BSD 就是不支援,你能怎麼辦 ? 工程師搞不好自己都搞不清楚狀況,老闆也覺得寫了投資報酬率太低。
2. 這句 "能用就好" 造成很多問題,這也是台灣跟歐美大國的一大差距,可惜這種觀念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達成的。
3. 由於學校會提供新版作業系統,所以實驗室老闆不把這當作成本,為了實驗用的軟體要升級,也不管舊電腦的硬體有多糟,就這樣升上去了,然後關個機也痛苦得要死。
4. 真的選錯了,當初眼前明明就有一個 Mac only 的實驗室給我選.............
5. 安裝學校授權的防毒軟體我沒有意見,但是也看看自己的電腦配備吧,每次在那開機掃描真的很瞎,我受不了就把開機掃瞄關掉了。
6. 在 "執行" 功能中打上 msconfig 就可以啟動。
7. 其實我連文書軟體都想改用 OpenOffice.org,那樣會更快,可是老闆一定會不爽,我同事連什麼是 ODF 都沒聽過。
8. 由我上面的敘述,不難猜出前人一定是用 Windows 的預設瀏覽器 IE......
9. 這是有原因的,因為 Chrome 的每一個分頁有自己的線程 (thread),故 Chrome 有自己的 "工作管理員",這樣可以確保各分頁能獨自工作不受影響,穩定性很高,但是缺點就是會佔用較多的記憶體。
10. 我覺得 Firefox 之所以可以有第二大市佔率,跟它介面很像 IE 也有關係。
11. 其實很久以前 Opera 不管哪個版本都是要付費的,可是免費桌面瀏覽器太多了,根本賣不掉吧.....我猜 OmniWeb 也是因為這樣而改為免費。 http://www.omnigroup.com/applications/omniweb/
12. 其它瀏覽器幾乎沒有經營這一塊,比如說 Safari 只針對 Apple 的產品、IE 也只在 Windows (Mobile) 裡,而 Mobile Firefox 根本還在開發階段,但儘管有其他競爭者,Opera 軟體本身還是很有競爭力的。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給 RMVB 檔外掛字幕

RMVB (RM Variable Bitrate) 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影片格式,簡單的說就是比較聰明的 RM 檔,它懂得在比較簡單的影片片段降低位元率,反之亦然。RMVB 其實只是一種影音檔的容器,就像 MKV 檔一樣,只是 RMVB 檔裡面的影片跟音訊的編碼比較固定,是 Real 公司自己研發的,而綜合上述兩點,使得 RMVB 可以有尚可接受的畫質,以及很小的檔案大小。

RMVB 檔在東亞地區非常受歡迎,很多網路上流傳的電視劇影片常常都是以 RMVB 封裝。此時重點來了,外國的影片看不懂,需要字幕該怎麼辦?我相信大多數的人都看過有字幕的 RMVB 檔,那種字幕是內嵌在影片中,一開始在封裝 RMVB 檔時就必須當作一個資料軌裝入,封裝完之後字幕就定死在裡面。

那 RMVB 可不可以外掛字幕呢?相信一定有人說不行,其實是可以的,只是你沒發現而已。在 Win 裡,很多人看影片就是灌一個綜合解碼包,例如 K-lite mega pack 或是暴風影音 Storm Codec ,種類很多 [1]。裡面包含一個非常優秀的輕量播放軟體 Media Player Classic (MPC),還有專門幫忙自動外掛字幕的軟體 Vobsub。可是很不幸的,Vobsub 不支援 Real 檔案的影片,在預設外掛字幕必須透過 Vobsub 的情況下,這個誤解就產生了。

那要如何解決?其實很簡單,直接用 MPC 的內建外掛字幕功能即可,如下圖:


檢視 > 選項,然後看到下面的選單,選 "輸出" 的子選單,在 Real Media 的設定處選 DirectX 7 或 9,開啟外掛字幕的功能 [2]。


檔案 > 載入字幕即可。


在 Mac 上比較麻煩,一兩年前,VLC 跟 MPlayer OSX 似乎是唯二解,但是都很難用,設定要調整一堆不說,甚至播影片時還要自己手動指定字幕檔的檔案路徑,真的是很糟糕。但是後來有越來越多萬用型的播放軟體出現,像 Movist、Plex 或 Nice Player 等等,各有各的優缺點。由於 MPlayer 還是最符合我的需求,所以我還是沒有跳槽 XD。但是 MPlayer OSX 萬年沒有更新,實在是一大隱憂,幸好後來有人看不下去,出來做了一個加強版 -- MPlayer OSX Extented:


這個軟體表面上看起來跟 MPlayer OSX 沒什麼兩樣 [3],可是內部設定修改很多,已經會自己抓字幕來播了!而且除了這個之外,以往 OSX 上的字幕檔,常常會因為編碼不是 UTF-8 而出現亂碼,故還要先 "處理一下",實在很麻煩,現在在 MPlayer OSX Extented 不用了,以下是偏好設定面板 [4]:


Text 分頁裡決定字幕的的設定,包括字體及編碼 (Encoding)。在這裡設定 "UTF-8",它就會只吃 UTF-8 編碼的字幕檔,不合就出現亂碼。但是如果設定 "None",以及右下角的 Guess encoding with 設定 "Chinese",它就會將編碼都硬猜成中文編碼,所以不管是啥編碼,都會呈現出字幕檔裡的中文字,也就是常常在流傳的 big-5 字幕檔也都可以直接使用了~這對 Mac user 來說應該是好消息吧~

附註
1. 這裡先不提有名的 KMPlayer 或 GOMPlayer 等內建影音解碼器的播放軟體,因為我不喜歡用,在 Mac 用 MPlayer OSX Extented 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2. 選擇 DirectX 7 或 9 都可以,看顯示卡支援到哪裡,反正都可以外掛字幕。
3. 由於外觀一直都沒有什麼改變,所以也有人自己改了它的外觀及一些功能,發佈了 MPlayerX ( http://code.google.com/p/mplayerx/ )
4. 光是偏好設定的面板就是很大的進步,以前 MPlayer OSX 真的排得很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