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我覺得很多人都誤解了",測不準原理是物質的波粒二相性,應該跟測量沒有關係吧 ? 我心裡想,可見很多人根本不清楚什麼是 "測量",我想化學系很多人也不懂吧。
如上圖,物質的二相性跟測量的關係圖。測不準原理內容的確是敘述物質的波粒二相性本質,但是並非跟測量無關。如上圖的紅色箭頭就是以某種方法測量該物質,一個物質若具有很強的粒子性,則你無法在一個固定位置以外的地方測量到它的存在;可是若是波動性很強的物質,你會發現在哪都能測得它的存在,如此就是測不準的原由。但此時 "測量" 的意義變得格外重要,因為你一旦使用某種方法測量下去,將會破壞波函數的分佈 (也就是所謂的 collapse),使其變成一個 Dirac delta function,這個函數只在某一點有無限大的值,其他點都是 0,但是由於測不準,所以它有可能在任何地方,只要你去做了 "測量" 的動作。也就是說,一旦經過測量,它的位置就固定在一個位置,不再有 "測不準" 的事情發生,而是這個位置點的決定本身是完全測不準的。是的,聽起來有點饒舌,我只是想陳述 "測量" 這件事情在測不準原理中本身是意義重大的。
當然,有點底子的人都知道,量子力學是以 operator、eigenfunction 及 eigenvalue 來構成具物理意義的數學式,用到很多線性代數的觀念及技巧。位置值是 eigenvalue,計算方式是一個 operator (以 x 方向為例,這個 operator 就是 x) 作用在一個 function 上,而它的 eigenfunction 就是 Dirac delta function (有沒有感覺跟上一段的實驗現象連結起來了 ?),還有很多其他種類的 operator,但是基本上都可以用 "位置" (以單一方向 x 為例) 跟 "動量" (以 Px 為例) 的各種組合來構成。最天殺的就是這兩個 operator 不 commute :
[x , Px] = i(h bar) != 0
以線性代數的證明,就是這兩個 operator 沒有共同的一組 eigenfunction,也就是沒有任何一個情況下,可以同時測量到該物質的位置及動量。
OK,寫到這裡,除了有人可能看不懂我寫的線性代數那些東西之外 (那些真的不要叫我解釋,隨便一本量子或是線代的數都有),應該會有人感到疑惑或混淆,突然扯出一個動量出來,跟最前面講的位置測不準有啥關係 ? 關係在於波動的動量有一個古典力學的公式可以算 :
P = h / lambda
如同我附的圖,那只是普通的正弦波,波長只有一種,動量值完全沒有 uncertainty,所以位置當然要測哪都可以,因為此時位置是完全不準的;相對的,如果測量完之後,波函數為一個 Dirac delta function,那可以看作是無限多個不同波長的波疊加起來的脈衝波,想當然耳,動量值完全不準,可是此時位置值是準的,至於介於兩者之間的例子應該不用我提了吧 ?
量子力學很深奧,測不準原理則是貫穿整個量子力學的核心理論,用得神的話可以解釋很多事情,不過這篇文章只是粗淺地講一些基礎而已,有興趣或看不懂這篇文章的人可以自行去翻量子力學的基礎書籍。
附註
1. 她是資管系的學生,以前幾乎沒學過量子的東西。
修正了一些筆誤,昨晚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有點想睡....不過話說寫這種文章真快,都不太需要準備 XD 之前寫關於電腦的文章還要找連結ˋ抓圖片,頗累的說。
回覆刪除這篇文章花我最多時間的是那張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