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Grab Bag 20101219

又到了 Grab Bag 的時間 (?),這次的主題是幾篇新聞的討論,技術性的科技文章實在沒靈感要寫啥 ......

1. 三星成科技業公敵 ?!
最近很紅的一個話題,這裡先貼兩個連結 :

台灣前十大科技公司,拚不過一家三星電子
三星發動戰爭 要把台灣供應鏈打趴

說得很嚴重的樣子,事實上對於這些科技業大老是很嚴重沒錯啦 ..... 但是我要說 -- "這都是你們自己造成的阿 !!" 有沒有想過,過去幾年自己到底在幹什麼 ? 壓榨員工加班、看著市場走向,想著如何才能 "無風險" 地撈到錢 ?! 現在財路被擋了,發現別人佈局 N 年陰你,就出來哇哇叫 ?!

台灣最可悲的就是強在代工,這種產業不僅高污染,而且幾乎是人人可做,就算代工產業本身有很多學問在裡面,也不是學不來的事,因為不是用腦袋在賺錢。三星為什麼可怕 ? 就是因為本身把持 AMOLED 等技術,對於代工等下游產業也竭盡所能地模仿,什麼都自己搞,又以本身的硬體技術牽制別人,所以才有這麼大的殺傷力。

太陽的顏色


星期五在跟課的時候 (我是助教沒辦法),聽到某張老師 CCC 提到關於行星放光的光譜,光譜的曲線反映出黑體輻射的現象,然後放出類似這樣的光譜圖 :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iPad 的螢幕解析度


上圖是我的 iPad 螢幕鎖定畫面的桌布 (喜歡的話可以下載),看起來有沒有一點點奇怪 ? 這張圖也顯示 iPad 跟 iPhone 之 iOS 版本的差異之一。

隱藏在 iOS 4 多工處理背後的真相


今年四月,Apple 為了 iOS 4 特別召開了一個發表會 (當時還是稱作 iPhone OS 4),發表這個號稱 "最先進" 的移動裝置作業系統。其實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因為新版作業系統的確可以是非常大的變革,其重要性不亞於新硬體的發表 (雖然新硬體的發表比較會引人注目就是了),以我個人來說,我酷愛軟體勝過硬體,這種發表會我反而比較喜歡。 :P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GPL 之戰 -- Tonberry for Chrome

網站連結 (放這個連結應該沒盜連或盜版疑慮吧)

前幾天,PTT Browser 版上戰火猛烈,原因就是 Tonberry for Chrome 的作者跟一些網友在爭論關於 Tonberry for Chrome 的版權問題。

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

漫畫 -- 爆漫王 (BAKUMAN)


繼紅過半片天的死亡筆記本之後,大場鶇及小畑健再度攜手合作,推出 "爆漫王" 這個作品,坦白說這部漫畫真的是一部很特別的作品 .........

2010年11月27日 星期六

Grab Bag 20101127

今天是五都選舉 (阿,還有市議員啦),昨晚發生連勝文的槍擊案 (好 ... 貼公視的新聞連結應該不會有政治傾向的爭議吧  XD),弄得整晚都討論這個 .... 那我來寫些不重要的小事好了  XD

1. 交大的白癡節能減碳

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開發 Gone 的一些軼事 ...


前幾天有位網友的電腦出現靈異事件,其應用程式資料夾整個被掏空。本來我想說應該是改了家目錄,但回頭想想,改家目錄頂多是設定全部回到預設值,應該不會幹掉應用程式本體才對。之後他的文章裡出現了關鍵字 "Gone" -- 他在出事前用過這軟體 ..... 我是作者當然得出面看看是怎麼回事,結果在他陳述使用情形之後,我便肯定是 Gone 沒有做好防呆,才使得它將它自己殺掉,造成程式的錯亂,最後就把它所在目錄的其他東西都幹掉了 ......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以 Mac 為攻擊目標的木馬程式 -- trojan.osx.boonana.a

前一陣子有篇新聞指出,有一隻新的木馬程式瞄準 Mac OSX 而來,在幾個知名的科技論壇與防毒軟體的網站上被大幅報導。我對它的症狀不感興趣,反正木馬程式幹的事情就是那一些,重點是怎麼樣才會受感染 ?

我看了幾篇報導,其中包含 SecureMac 的專文,我看了之後覺得不太需要擔心。原因在於感染的方式,我大致上說一下它是怎麼作用的 :

1. 在一些社交網站上點了某個吸引人的連結之後,會跳出要裝 JAVA Applet 的警示 :

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傍晚 -- 劉若英



這是取自於劉若英 "年華" 專輯裡的一首歌,跟以前一樣,不是主打,而且也不紅。說到有趣,之前我買這張專輯的原因是 -- 在高三的某一天,我在吉野家吃飯時聽到某幾首歌很棒,想找那張專輯,可是不知道歌名也不知道歌手,所以就亂買 ............ XD [1]

Mac OSX 10.7 Lion Preview

這次 10 月的特別發表會著實讓我非常興奮,因為我最關心的 Mac OSX 終於有動作了 !!!! 由於 Apple 公司的開發團隊並不大,會隨著公司當時的決策而輪調,所以我一直很擔心 Apple 沒時間管下一代 Mac OSX。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天亮 -- 曾寶儀


哈哈,我想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 :"阿 ? 曾寶儀有出過唱片 ?",或許更甚一步 :"曾寶儀是誰阿 ?" 曾寶儀是香港知名藝人曾志偉的女兒,不過她本人可是在台灣受教育及出道的喔 ! 一開始看到她是在華視的綜藝節目 "超級星期天" 中 [1],一整個給人很清新的感覺。之後她有出幾張唱片,而近年來都在大陸拍戲,所以沒什麼她的消息 [2]。

Sony Google TV

太酷了,看看這個廣告 :


Grab Bag 20101024

做了一個爛工作,最近幾乎沒時間寫 Blog ..... 這兩個多月來發生了很多事,不管是這個世界還是我自己本身,Well ....... 來看看這些日子發生的蠢事吧 ~

1. Windows Phone 7 的白癡爛廣告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Nature.com 佛心不再 ...

之前我特別介紹 Nature.com 這個 iPhone App,可是最近 Nature.com 捎來一封公告信 ......

Mac OSX 的分級保護 (Parental Control)


分級保護是一個說重要但又不太重要的功能 ........ 對我來說,我幾乎沒有使用過。因為我的電腦只有我一個人在用,既不用管理其他使用者,也不希望被其他使用者管,故在這之前我幾乎不在意這個功能在搞什麼鬼。

直到上星期我在 BBS 上看到某位網友詢問 "是否我可以控制我的電腦只能執行某幾個程式 ? 因為我弟弟 ..... blahblahblah ....." 我才想到 Mac OSX 本身就內建這種功能。先回到那個問題吧,那位網友使用的是 Windows XP,其他網友提供的解法可精彩了,有修改登錄檔的啦、限制 explorer.exe 的啦,或是安裝第三方軟體 Norton Family (這點是在雜誌上看到的) ..... 我心裡想,遠在 Mac OSX 10.4 就已經把這功能內建好了,到了現在 10.6,功能更為齊備。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我是一隻小小鳥 -- 丁噹



丁噹這個歌手在剛出道時我就有注意過她,當時她受到梁靜茹及五月天很多照顧,常常帶著一起上節目,打歌啦或是玩遊戲 (唉,新人就是這樣,那些遊戲再腦殘都要跟著玩),聽了她幾次演唱,我坦白說,她的聲音有很多缺點。

神祕女"聲" -- 阿福



今天在朋友的 Facebook 動態上看到有個神祕女生的歌聲不錯,在網路上爆紅,還上了新聞。故立刻找來聽聽看,目前似乎有幾部影片放在 Youtube 上,除了翻唱的兩首英文歌跟青花瓷之外,還有新歌 "聲聲慢" 的 MV: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電腦備份的兩三事 -- 漫談 Time Machine


一個多月前,有個朋友的電腦出問題,一些程式整個掛掉或是出現異常,於是我就去她家裡幫她看看。想當然耳,電腦裡面的東西亂放是一定的,防毒軟體過期好幾個月、掛掉的程式就算重灌也沒用 ..... 又因為很多人的通病,把重要檔案都放在 C 槽、謎版程式沒光碟而且灌在 D 槽 .... 所以我也不能直接重灌系統,搞到最後根本沒做什麼就回家了。Windows 的登錄檔及 dll 檔全部雜在一起,而且牽扯甚深,不重灌根本治不好,但諷刺的是,Windows 明明就是一個很需要重灌的系統,但卻很落後地要把整個磁碟分區幹掉才能重灌,而系統預設的檔案存檔路徑都是指向系統槽,使得情況更加惡化,讓重灌這個 "最後手段" 變得難以進行。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Mac 跟 Win 軟體生態圈的差異


之前在看最近一次的 Apple Special Event 的時候,看到上面這一幕,心裡有著不小的感觸,而這也是我很久以前就發現的一個現象。

這篇的重點並不是 App Store 造成多大的成功,而是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Win 上幾乎沒有小規模的軟體公司。比如說我經常逛一些軟體網站或是 PTT BBS,裡面不乏很多介紹軟體的文章,但是介紹的大多是免費軟體,甚至 Win user 動不動還問說 "有綠色的嗎 ?" 這表示 :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OmniCalc -- 實用的計算機軟體


或許有人會覺得很怪,不過是個計算機嘛 ! 這種根本就是內建軟體的貨色有啥好介紹的 ? iPhone 本身就內建計算機軟體,縱向是一般的計算機,橫向則變成工程計算機,這根本是再普通也不過的軟體 ....... 有趣的是,iPad 裡就是沒有內建計算機軟體。

當我開始使用 iPad 之後,到處尋找泛用的工具軟體,因為我手上的機器既不是電子詞典,也不是電子書,它是一台小電腦。藉由 App 的幫忙,它可以變成上述我所提到的電子裝置,甚至是遊戲機及電子相框,而基本的計算機當然是沒問題,App 的加持正是 iOS device 的價值所在 [1]。

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Google -- 技術鬼才、行銷白癡



前一陣子我在網路上看到這個影片 App Inventor,讓我心中有著不小的感觸。怎麼說呢 ? 因為我真的不知道 Google 到底在想什麼。

有在關心科技新聞的人一定知道今年的 Google I/O 盛會,雖然議程很長,不過主要是圍繞在幾個重點上,例如新的開源 HTML Video Codec "WebM"、Android 的發展、Google TV .... 等等。讓我們先來看看 Google TV :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Gone -- Simple, but powerful tool for file-deleting

Download Gone 0.2

Two weeks ago, I go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a funny widget -- Shredder from Appleseed's blog article. Shredder is very useful. It can be used to select single file and delete that. If you have security concern for file-deleting, it also can be used to fill zero after deleting. Finally, there is a cute shredder animation when it's deleting files, so it also entertains end users very much.

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Nature.com -- 超佛心 Nature 雜誌軟體


其實這是一個很詭異的軟體 .......... 是我參加某次的 TaipeiMac 聚會時,某個正在念博士班的朋友告訴我的。它並沒有 iPad 版,所以我是採取放大兩倍的方式來使用,不過這完全無損它的價值 .....

執行軟體後會要求申請 Nature.com 的帳號,申請跟認證都很快,沒什麼好提的。首先先看到首頁:

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FlipBoard v.s. FaceBook


FlipBoard 是一個非常有名的 iPad App,它只有 iPad 版,因為它要利用 iPad 的大螢幕將 FaceBook 及 Twitter 的資訊整合起來,變成一個內容五花八門的電子雜誌,簡介影片如下 :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語言與文字的正確使用

前一陣子我在英文補習班裡上某堂課,外籍老師偶然間提到一個字的用法 -- "blame",在英漢字典裡這個詞有謾罵、指責的意思,所以亞洲國家的人大多都亂用 (事實上之前我也那樣用過),直接說 :

"My boss blamed me ."

事實上這是完全錯誤的使用方法,因為 "blame" 並非代表口語上對某 "" 的咆哮或責備,而是對 "" 的評論,因為它需要被修正與改進,且並非當面的謾罵 !!!! 正確的用法應該是 :

"The antenna design is blamed for the reception."

(這裡以 iPhone 4 的天線門事件為例  :P) 看到差別了嗎 ? "blame" 是使用在對某事的評論,並且在句中會加上原因 (for + something)。

這讓我想到之前在寫英文作文的時候,經常使用不適當的單字或句型去描寫一些事情,這到現在還是沒啥改變 ..... 而且我想很多台灣學生都有這個毛病,因為英文並不是我們的母語,除非是某些有錢家庭的小孩可以從小住在國外,不然要培養外語的 "語感" 是非常困難的。大多數的學生學外語都是利用背單字及理解文法,拿這些 "素材" 來閱讀及造句,可是這些完全比不上去國外住個幾年,因為你不知道怎麼用,也不習慣用,對於很多類似意思的單字分不出差別,因此就會用錯字或誤解他人的意思,另外還有某些句型無法用中文解釋,完全只是個 "感覺",沒有常常實用根本學不會。

Grab Bag 20100807

前一陣子買了 iPad,開始進入 iOS 的世界,加上發生了一些事情 ..... 文章更新的進度幾乎是零 ... 囧rz  現在來看看這兩個月的 Chris 碎碎念吧~

1. iPad 不支援 Mac OSX 10.4
這真的是最扯的一件事啦 ...... 我買你家的產品,結果卻不能啟動,原因是要啟動它必須要有 Mac OSX 10.5 以上的版本,不然就會看到下面這個視窗 :


更新 iTunes 到最新版也沒用 ("iPad來襲!放肆無限玩!" 這本書裡寫的是錯的,10.4.11 不能啟動 iPad)。結果我到 PC 上的 iTunes 啟動 .... OS 是更舊的 XP,這感覺真的很差,可是我不想為了這個去買 Snow Leopard (10.6),不打算為我的四年老機升級 OS。其實我覺得同步一台機器根本不需要用到 10.5 only 的 feature .... Apple 只是故意逼人升級罷了。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輸入法

先附上網址:
http://www.edu.tw/mandr/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3847

老實說我看到這玩意差點沒昏倒。為什麼呢?閩南語不過是一種方言,1. 沒有文字2. 沒有固定的標準讀音,這是要搞什麼輸入法?第一點 "沒有文字",意指寫不出文章,若要寫就會寫出像這個網誌的四不像文章:


.... 根本不知道在寫什麼鬼 ..... 不去念根本看不懂,因為只是用讀音去亂翻的。同樣一個詞我也可以用別的國字去寫,就跟我的姓可以拼成 "Huang" 或 "Hwang" 一樣,反正都是音譯 (不過英文拼音是有國際標準可以遵循的,為了用在護照之類的證件),可是閩南語根本沒有什麼規則可循,簡單的說怎麼亂寫都可以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允許不同,才是自由

其實我想寫這類文章已經很久了,有多久呢 ? 從 M$ Office 2007 開始發售那時吧,距離現在至少三年了 (不過那時候根本還沒開始使用 Blog ... 應該是寫在 BBS 個人版上吧)。當時跟我同校的每個學生都收到一封通告信,說 M$ 2007 校園授權版已經買來了,大家可以自行下載或是去計中借軟體光碟。沒過幾天,我看到一個慣用 Linux 的學弟在他的個人版上寫說 "浪費公帑 ... 不知所云的東西 ...." 另外,說到反 M$ Office,不能不提到有名的自由軟體傳教士洪朝貴,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他的網誌 :


我想說的是,自由軟體的精神到底是什麼 ? 很多人高喊著自由軟體的口號,但他們到底懂不懂自由軟體的歷史及中心思想 ? 就我所知,自由軟體的可貴就在於開放原始碼,任何人都可以取用並修改,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一起維護,只是這樣而已,跟賣不賣錢、好不好用沒有直接的關係。事實上現今大部分的 GNU/Linux distro 都有商業團體支持,一般的公司行號可以付錢請他們幫忙維護,賣的是服務並非軟體本身。

但是我相當討厭一些自由軟體傳教士的心態,他們不見得一定使用 Linux 或 BSD,但是反 M$ Office 是一定要的。可是看來看去,論點都差不多,甚至可以說非常地可笑,我心裡想,或許你們這些後輩才是阻擾自由軟體發展的元兇。先從 Office 辦公軟體來看好了,這部分最有名的反對派就是洪朝貴 [1],我個人覺得他已經反到一種走火入魔的地步,只要是收費的商業公司都是該死就對了。可是讓我們來看看他們自由軟體聯盟最推崇的辦公室軟體 OpenOffice.org (簡稱 OOo) :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iPad 實機體驗

上週實在是非常瘋狂的一週,我在 MacShop 版上看到一位賣家要賣 iPad 來補貼旅費,而且價格還 OK [1],當下就連絡賣家買下來了。我買的是 32G WiFi 版本,雖然不像理想中的 16G WiFi 版本那麼便宜,可是聽說 iPad 的軟體會比較肥一些,比如說之後要買的 iWork for iPad,還有在未來的日子裡勢必要放入許多文件、電子書、影片及音樂,買 32G 的版本會比較夠用。

由於是全新未拆的面交,所以我不需要額外準備測試手續,可是配件要立刻去買  XD  因為我不想用手直接碰觸螢幕,另外一點是我需要一個載具來裝它。因此我先去八德路的蘋果優仕買一個裝 iPad 的皮套 [2]。關於這個皮套我一定要提一下,它的名字是 TUNEFOLIO for iPad,前後都是用皮革保護 iPad,而且跟原廠的 iPad Case 一樣可以墊高 iPad 來使用,以下是其中一張示範圖 :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我們沒有在一起 -- 劉若英



這是劉若英最新一張專輯的歌,坦白說這張專輯我還沒有全部聽完 (慚愧),但是還是來聊聊這首好聽的歌。"我們沒有在一起" 是我在坐車時聽廣播所聽到的,一聽就驚為天人,回家後就立刻上網把這首歌找出來聽。這首歌既沒有什麼炫技,也沒有寬廣的音域,但是詞非常好,曲又是讓人一聽就記得的主流類型,最重要的是,配上劉若英的歌聲。

坦白說劉若英的歌唱技巧真的不怎麼樣,她的特色就是字字清楚乾淨,其他就沒什麼了。這首歌可以說是為她量身打造的,因為它的字很多很密,如果歌者唱不清楚就會不知道在搞什麼鬼;另外,它又將情感表達的重擔推給歌詞 (簡單的說,光聽曲子是沒有什麼感覺的),正需要咬字清楚及歌聲中帶有一點寂寞感的劉若英,其他的歌手也能詮釋這首歌,但是風味一定會很不一樣。

這首歌的音域不高耶,下次有機會來試試看好了~ :P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Abba Gold -- Abba 金曲選

每個星期天晚上,只要沒有事,我都會準時收看公視的音樂性節目,以前是 "週日狂熱夜",現在是 "音樂萬萬歲",我認為透過音樂性節目,是吸收不同類型的音樂最有效率的管道,它可以當個入門磚,聽到喜歡的類型再自己去鑽研就是了。

今晚節目的後半段談到音樂劇的音樂,這種玩意除了張雨生製作的 "吻我吧,娜娜" 之外,我所知道的只有一些歌舞劇,比如說 "真善美" 及 "在黑暗中漫舞" [1] 這類典型的老片,而這些還是在通識課 "劇情電影賞析" 裡聽到的,不然可能這輩子都不會知道  :P  其他像是 "歌劇魅影"、"貓" 及 "媽媽咪呀" 這些算是比較近代的音樂劇 (以傳到台灣的年代來看啦 ...),跟傳統的歌舞劇相比其實是不太一樣的。

我在今天的節目中有聽到一首歌 -- "Mamma Mia",這是一部非常有名的音樂劇 "媽媽咪呀 (Mamma Mia)" 的主題曲。有趣的是,不像其他音樂劇,這首歌不是為了這部片量身打造的,而是完全反過來,先有這首膾炙人口的歌,之後才改編成音樂劇。這首歌是由瑞士一個非常有名的流行音樂合唱團 Abba 所唱,他們的作品非常地多,每首歌都非常有名。也因此有人將他們的幾部作品收集起來,並改編成交響樂的演奏版本 -- "Abba Gold"。當初在準備憲兵司令部部慶音樂會的那段時間裡,這一首是所有曲目裡我最喜歡的一首,底下附上某外國管樂團的參考影片:

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Safari 5 的陰謀論

Safari 5 是今年 WWDC 結束後,Apple 在官網上釋出的最新版 Safari,由於前些日子的 Adobe Flash 事件鬧得很大,所以跟網路最相關的瀏覽器當然不能不更新。想當然耳隨後的 HTML 5 功能展示弄得超神的,不過 HTML 5 的語法還沒有一個公定的標準,所以 Apple 當然可以弄出很多 WebKit 專門的語法,而其他核心的瀏覽器都死得很慘這樣 [1][2]。

撇開 HTML 5 的支援部分,我們可以看出 Safari 5 的確是非常大的躍進,就跟 iPhone 4 的 "the biggest leap" 一樣。我一向對寫科技 "新聞" 沒有興趣,因為那已經有太多人寫了,我動作沒他們快,搶不了先機,所以我在這裡提出我自己對於 Safari 5 的另一套看法 (說真的我很驚訝沒有人寫出類似這樣的評論,因為我覺得 Apple 真的做得很明顯 .....):

1. 加入 Bing 及 Yahoo! 搜尋於右上角搜尋列
雖然不是換掉預設值,但是這已經很明顯了,"我 Apple 不再讓你 Google 獨佔鰲頭,我家的 Safari 不再只讓你得利"。因為 Google 的獲利就是來自搜尋及網路廣告,越多人用越好,而 Safari 身為 Mac OSX 的預設瀏覽器 (其一),以前搜尋列上只能用 Google 搜尋 (其二),使得 Mac user 幾乎都使用 Google 搜尋,這帶給 Google 多少的商機!"現在老子不爽你,錢不只給你賺了!"

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Miroko 於 20100701 開始停用免費帳號

我對於有些人老是帶著隨身碟插來插去有點感冒,因為隨身碟病毒實在是太多了,防毒軟體的更新根本跟不上,所以出門在外若要使用公用電腦,一般來說我不使用隨身碟,而是將檔案放在信箱或是網路磁碟裡存取,除非該電腦沒有接上網路。

我所使用的網路磁碟有兩種,一種是微軟公司的 Skydrive,另一種是 Miroko。微軟的 Skydrive 容量最大 (25 GB),但是卻有單檔 50 MB 的強大限制,所以只能放小檔案。不過優點是可以放很多,加上微軟也不會隨便把服務撤銷 .... :P 資料的 "穩定" 性比較高,老實說我覺得這是微軟的網路服務中最好用的一個;針對大檔案,我選擇了容量也不小的 Miroko,這是台灣公司做的 (其實當初就有預感他們遲早會收費 ....),5 GB 的總容量其實相當夠用,我就把我想異地存取的大檔案都放上去,包括一些軟體的安裝檔啦,還有我寫的程式的分享空間也在上面,其實對我來說已經相當重要了 .... 可是前些日子收到這封信 .....

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Is Chinese Useless ?

我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樣,有想過要去國外唸書,去國外唸書最重要的是啥?想當然耳就是外語能力,先不提日文或是那些歐洲的語系好了,很多人光是英文就搞不定了,當然這也包括我。

我有個親戚是外交官,想當然耳一年到頭在外派,全家也就這樣跟著他遊遍世界各地。所以他的小孩們自然從小就是在國外長大的,兒子即將要上大學,女兒即將要上高中。

前些日子,那個表妹 (就是那親戚的女兒) 申請北一女,結果沒上,原因是中文程度太差,我姨丈 (就是那個親戚) 氣得要死,開玩笑沒上北一女怎麼行?小孩念的學校本來就是拿來炫耀的工具阿!(別說我偏激,台灣傳統家庭都是這樣,承認吧),姨丈當然不甘心跑去抗議,北一女校方也是北七,說原因是 "看她寫自己的名字就覺得她中文程度不好",這是哪門子的原因?直接叫她過來學校一趟考篇短文不就好了,她根本連中文字也不太會寫,最好是能寫出什麼鬼文章來,絕對讓我姨丈沒話說,結果他動用到外交部發文,還是讓他女兒進了北一女。另一方面,我表弟從沒念過台灣的學校,最近去考托福,我阿姨 (姨丈的太太) 說托福比較簡單,因為那是給外籍生考的 .... 簡單的說就是哪裡都佔盡便宜就是了。

我想說的是,首先,外交官的小孩真幸福,從小在國外長大,英文不強才有鬼,回來台灣隨便申請一下就有名校可以念,大家都是辛苦念上來的,他們卻可以在國外爽爽的 (不要跟我說什麼外國小孩都會欺負外籍生的鬼話,最好是每個人都這樣),回來申請一下就可以進去。厲害的話,考台灣的聯考,沒有人有話說,問題就是他們自己知道考不贏台灣學生,何況自己的資質本來就沒有好到那裡去,就算當初留台灣念,前四志願都不見得考得上,有這種特權可以用當然要用,就我以前待過附中的經驗,外交官的小孩大多還都很囂張 (攤手),有人有這方面的八卦嗎?

2010年6月19日 星期六

沒離開過 -- 林志炫 (張心傑於星光大道演唱)



這首歌是 Celine Dion (席琳狄翁) 的 "I Surrender" 的中文翻唱版,雖然我不是很喜歡中文的填詞 .... 但是不得不說這首歌很好聽,而且也不好唱,就算音域不高,轉音的技巧用得非常多,我也不能保證每次的狀況都一樣好。

張心傑演唱的版本坦白說我並不喜歡,並不是他唱得不好,只是我不喜歡這種歌聲而已,但是我知道很多人喜歡這種帶有一點沙啞的真音,這是天生的,用技巧也模仿不來。我現在已經找不到我的真音在哪裡了,早就跟假音混在一起,我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好事  = =  但我知道這樣的人一旦狀況不好,假音的失常會額外影響到真音音域的表現 (所以我不喜歡下午唱歌 ... 就更別說根本沒睡醒的早上 ...)。

這段影片最讓我認同的,是康康講的一句話 "可以唱林志炫的歌,沒有他的味道的人是很少" 因為林志炫的聲音太有辨識度,他的歌裡又包含太多歌唱技巧在裡面,所以會讓人不自覺地模仿 (除非模仿不了,像我怎麼唱都比周滷蛋清楚,也沒辦法模仿),張心傑能夠唱出自己的味道的確是很不簡單的事。(當然啦 ... 也有可能是他的聲音沒辦法模仿,這也不見得是壞事。像娘靖倫就是一個標準模仿得四不像的例子,搞到最後還是用天賦在唱歌,現在不知道消失到哪去了 ?)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Grab Bag 20100613

grab bag 是我在某個外國網站的文章裡看到的一個子標題,意思是指把一些小東西打包起來講,因此以後我可能會隔一段時間寫一篇 grab bag,目的可能只是發發牢騷或是寫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 :P 附帶一提,今後較長篇的文章會加上 "繼續閱讀" 的標籤,希望可以維持首頁有一定的整潔度。

1. Blogger 的編號清單
我當初選擇 Google Blogger 的原因是,除了一個 Google 帳號就可以通用之外,另一個原因是它的版面看起來很舒服。可是在排版上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編號清單做得很爛,比如說我想寫成 :

  1. AAA...
     BBB...
  2. CCC...
     DDD...

ABCD 四行要對齊,每個文書處理軟體都能做得到,Blogger 內建的編輯器就是不行,如果使用工具列上提供的 "編號清單",下場是 :
  1. AAA...
  2. CCC...
一來根本不會出現 1. 2. 3. 的數字,二來我不能在有數字編號的段落裡用 return 換行,像 B 及 D 行那樣,只能打到盡頭後讓編輯器幫我換行。當然我不是要用 return 排版,那是個壞習慣,但是如果我在 A 及 C 行只想寫個子標題,那這個功能就是必備而且幾乎是寫每篇文章都會使用的,可是 Blogger 的編輯器就是辦不到,所以我才乾脆不用,其實我很厭惡 "有編號清單的文章,但內文沒有縮排" 的排版方式,看起來是很不舒服的 (OK... 我對某些事有一定程度的潔癖)。

用 Applescript 寫 Droplet

前幾天我看到 PTT Mac 上有篇文章在問大量修改檔案權限的方法,讓我技癢想來用 Applescript 寫寫看 [1]。修改權限的方法很簡單,檔案權限這種東西是基於 Unix-like 系統,所以只能下 shell command 去改,而這指令也很常見,就是 chmod。不過這個倒沒什麼,重要的是如何一次處理大量的檔案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最直覺的方法就是用 Automator,這東西可說是 Apple 送使用者的禮物,有哪個作業系統廠商肯花時間將自己 OS 的 scripting language GUI 化,然後包裝成這麼精緻的 IDE ? [2] Windows 上的 Batch 檔及 BSD/Linux 上的 Shell script 我到現在還是不太會寫,而當然不可能有 GUI 化的 IDE,不過這跟 Applescript 的特性有關,能夠控制其他 GUI 軟體及系統介面的 script 語言真的是絕無僅有,去年紅翻天的 Sikuli 算是另一個例子。不過 Automator 老早就做得更好,雖然作者是 Mac user,但是他這個專案其實主要是造福非 Mac user 的族群。  :P

可是 Automator 也不是沒有缺點,第一個是裡面的動作 (Action) 選項中常常有好幾個模稜兩可 (例如 Finder 裡的一些動作),有時真的不知道怎麼選,註解也寫得看不出分別,容易讓使用者感到很困惑;第二就是慢 ! Automator 輸出出來的工作流程 (workflow)、應用程式 (app) 都跑得比一般的程式來得慢,這是因為運行時要先經過 Automator 的處理。所以我一直認為 Automator 的目的是為了給使用者方便,快速跟效能並不是它的強項,故我這次不使用它。

回到最初的問題,若不用 Automator,那該怎麼用 Applescript 完成 ? 我打算用 Script Editor 寫一個簡單的 droplet 即可。droplet 是 Mac OSX 裡一種特殊的應用程式類型,它其實就是 script,可是是依靠將其它檔案拖放到它的圖示上才啟動,用 Automator 可輕易寫出 droplet,但是這次我不用它,自己寫比較可以了解程式碼在幹嘛,而且成品的運行效能也比 Automator 輸出的好。droplet 的圖示及該程式碼如下 : (以 chmod -R 644 指令為例)

on open theFiles
      repeat with theItem in theFile     
             set itemPath to quoted form of POSIX path of (theItem as string)
             do shell script "chmod -R 644 " & itemPath user name "XXX" password "YYY" with administrator privileges
      end repeat
end open

這個 droplet 的寫法出奇地簡單,要點如下 :
1. handler 開頭使用關鍵字 "open" 即可讓程式變身成 droplet,輸入進去的檔案 "們" 會以 list 的方式呈現 (theFile),藉由取出每一個項目 (theItem),以 repeat 去反覆執行更改權限的指令。
2. droplet 輸入進來的檔案是使用 Mac-styled path,所以必須轉換成 POSIX path 以應付 shell command 的需求,不知道這些路徑名稱的人可以看一下這篇
3. POSIX path 前要加上 quoted form 以應付路徑中裡有特殊字元的檔案 (例如空白字元)。
4. Applescript 使用 do shell script 來執行 shell command,但是遇到需要使用者權限的指令不能直接打 sudo,必須使用 user name "XXX" password "YYY" with administrator privileges,裡面的 XXX 是管理者帳號,YYY 是管理者密碼。

此回文一發出,果然有高手提出使用 shell command 單行解決的方法 (用 wildcard characters 或 find 指令去搜尋),但是對於我這種已經習慣 Applescript 語法的人,真的覺得 shell script 的寫法簡直是給鬼看的 ..... Applescript 的語法真的是誇張地平易近人 [3],我想在我有限的時間裡,還是會先鑽研 Applescript 的寫法吧 !

對於大部分的使用來說,Mac OSX 是好在漂亮的圖形介面。但是對我或一些 scripter 來說,Mac OSX 的好是因為有 Applescript !!!


附註
1. 本來以為會有很多高手回答,沒想到回答的人出奇地少,因為那個問題分兩部份,第一是如何更改檔案權限,第二是如何批次處理,沒想到回答的人都只針對第一部分 ....
2. 我知道 Automator 不算是 IDE,但在這裡我還是這麼稱呼它,因為我覺得在很多地方很類似,甚至有些地方 Automator 還做得更好 (比如說不輸出直接執行,以及輸出成右鍵選單)。
3.  其實 Applescript 這種類似英文的語法才是少見的,大部分的程式語言都是不知道在寫啥鬼,所以我蠻佩服發明這個語言的人,連程式語言都可以做得淺顯易懂。Sikuli 的作者 vgod 就是認為雖然科技進步了這麼多,程式語言居然一直沒什麼改變,讓一般人沒辦法寫簡單的程式,所以他才有了動力去開發 Sikuli。不過就如我以前的文章,其實 Apple 早就在 Applescript 及 Automator 上下功夫,只是 vgod 覺得不夠好用或是不能跨平台 (?),再加上他個人的研究領域,因此他才自己開發一個更新奇有趣的程式寫法,不管如何,這都是好事。 :)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M$ 自己的大敵 -- Windows XP


我想很多人都有發現這個情形,可是很有趣地沒有人寫分析的文章,這篇是我自己的看法。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知道 M$ 出了 Vista 這個爛貨後吃了大敗仗,學生罵得要死,因為電腦不升級就不能跑;公司行號不屑升級,因為多出的那些 eye candy 根本沒有實質用途 [1];DRam 廠商為了 Vista 瘋狂生產然後滯銷,造成大跌價;最後,由於價格還是高不可攀,連帶著零售版也賣得很差,搞到最後只能靠筆電或套裝電腦的 OEM 來撐場面,為了平息眾怒還延長 XP 的安全更新支援 [2],實在是非常狼狽。

前一陣子 Win 7 上市,想當然耳 Vista 被酸是 Win 7 beta,M$ 也裝作沒聽到,反正就把 Win 7 當作力挽狂瀾的工具。憑良心講 Win 7 真的算是佳作,硬體需求適中,內建軟體終於有實質用途,不過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 Vista 太爛,XP 太老舊,所以相對之下顯得很棒 [3],可是 M$ 應該也發現了,即使 Win 7 已經上市好一陣子,還是很難動搖 XP 的地位 [4]。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這裡歸納成三個原因:

1. 價格依然高昂
無論哪個年代,無論產品的品質,價格永遠是最好的武器。M$ 老愛把 Windows 分成不同版本來賣,其實內容都一樣,只是把一些功能鎖起來,何必要這樣搞?但是最低階的版本都比 Mac OSX 貴,而 Mac OSX 又沒有分版本 .... 所以很多人不願意花錢升級,不然也會因為價格因素而不能享受到完整的功能 [5]。至於完全免費的 Linux 就先不提了,我個人認為它的 GUI 還不夠完善,driver 也難搞,不太適合一般 end user 使用。

2. 上市時間太晚
我想這是最重要的原因,一個 OS 久不更新,就會逐漸累積越來越多的用戶,時間一長,大家習慣了,就不想改變,除非真的有致命的缺點。XP 真的活太久了 (2001~現在),M$ 太晚推出 Vista (2007),而且還是個爛貨,讓用戶更加死守 XP,搞到最後光是 "習慣" 的養成就不是 M$ 可以控制的。除非之後的 Win 有殺手級的功能,或是 XP 真的完全跟不上時代了,才有可能造成 XP 的市佔率大幅下降。不過很遺憾的,大部分的使用者根本只需要用到初階的電腦功能,上網、文書、聽音樂及看影片佔了九成以上,這些頂多跟記憶體及顯示卡有關,不更新 OS 也不會做不到,所以夠穩定的 XP 應該還是能再活一段很長的時間。公司行號是 Windows 銷售的大宗,但這些電腦只是辦公用,除了新公司要買新電腦之外,M$ 根本沒有理由說服老公司升級,何況用 Win 2000 的公司還大有人在。

我覺得 Mac OSX 的版本之所以更新速度很快,甚至有固定的更新週期,除了 Apple 很積極地要在 OS 中增加新功能及新技術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害怕這種習慣的累積,而 Apple 敢勇於不支援過去的東西,有一個原因就是使用者很賞臉,願意跟著升級 (當然這跟升級費及產品品質有關),不然沒人理只會自食惡果 [6],可是使用者之所以會這樣做,也是 Apple 的策略成功 [7]。

3. 介面改變太多
這其實是承襲上一點的結果,由於太久沒有更新,所以介面為了跟得上時代 (蒐集了許多其他 OS 的情報 ....),勢必要改變很多東西,當然介面就會差很多,故造成使用者的學習門檻也提高很多。"習慣" 是非常恐怖的東西,建議 M$ 的主管去學學心理學,階層式的改變絕對比漸進式的改變來得難以接受,人的大腦就是這樣,沒辦法。想當初 Vista 剛發行的時候,有網友說反正用 Vista 也是幾乎重學,何不在這個時機轉換系統到 Mac OSX 或 Linux 呢?雖然這是玩笑話,但也足以證明介面改得真的太多了,加上 Win 的人機介面一直做得很爛,所以適應期不短,剛開始一堆東西找不到,光是控制台就還是很兩光。

======

其實我本身也使用 Windows,也不認為它一無是處,可是我真的認為 M$ 不會經營 Windows 的一切,頂多是商業手段很厲害而已,即使這是它的本業 (OK,雖然是一路抄過來的) [8]。相較之下 M$ 其他部門的產品品質都好得多,想當初 Vista 虧損到要用其他部門的盈餘來補,整個 M$ 裡最虧錢的居然是 Windows ..... Anyway,我期待 M$ 未來能以光明正大的方法戰勝自己的過去。


附註
1. 其實 Vista 管理記憶體的能力比 XP 好很多,但那些系統內部的事誰理他阿?一般使用者才看不到這些。
2. 哪像 Apple 早就宣布不維護 Tiger 了,也沒人說什麼 .... 現在用 Tiger 的人已經比用 Leopard 及 Snow Leopard 的人少了。
3. 這也只是 "相對",例如 Win 7 裡面的腦殘觸控功能,Win 7 圖型介面的使用哲學還是以鍵盤滑鼠為主,觸控其實只是噱頭,根本不能增加生產力,可惜廠商不管有腦無腦,還是得跟著 M$ 起舞,真的是蠻可憐的。M$ 到了現在還是對 OS 的使用哲學沒有概念,又毫無品味。
4. 這連帶著造成 IE6 市佔率居高不下,因為大部分使用者只會用預設瀏覽器,所以 XP 一直活著是多大的罪惡 ..... 即使我也是用 XP,但我幾乎不用 IE 就是了。
5. 或許有人會說 M$ 是軟體公司,Apple 是硬體公司,所以 Win 必須賣貴一點阿!可是 M$ 想當皇帝,什麼領域都要參一腳,我完全不能同意它是軟體公司這種說法。
6. 應該不少人發現 Windows 的程式一堆可以從 Win XP 相容到 Win 95,甚至向上相容到 Win 7,而 Win 7 及 Vista 裡也有著相容模式供使用者跑老軟體,這就是 M$ 對於相容性下的功夫,它苦於一些使用者不升級,只能在系統裡加入這些東西,Win XP 裡還有以前 16 bit 的程式碼咧!不知道 Vista 之後還有沒有加入這些歷史包袱 ....
7. 之前看過 PCHome 某位編輯酸說,大家老是說微軟是 M$,Mac OSX 更新頻率那麼高才是愛錢,他要這樣說我是沒意見,可是我也可以說 M$ 擺爛不敬業,結果搞到現在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8. 我本來想說 M$ 最早的本業應該是 Office,但是想到前陣子用 PowerPoint 畫圖畫到翻桌,用 Keynote 不到半小時解決,就實在不想講 Office 的好話 .... 那個繪圖工具真是腦殘!!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Mac OSX 裡的檔案路徑

雖然這已經算是個常識,但是我想還是有很多人不清楚 ... Mac OS 跟 Mac OSX 是完全不同的東西!![1] 原因在於 Mac OS 是 Apple 自創的作業系統,有他自己的 script 語言 (Applescript) 及檔案路徑名稱。在 2002 年的 WWDC 時,Steve Jobs 宣布了 Mac OS9 的葬禮,Mac 作業系統將邁入第十版,並加入 "X" 的字樣,不僅代表 "十" 的意思,也代表 Mac OSX 已成為 Unix-like 的一員。有興趣可以看下面這個影片:



Mac OSX 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作業系統,原因跟 Steve Jobs 的背景有很大的關係。它結合 Mac OS 及 NeXTSTEP [2],具有非常人性化的圖形使用者介面,又結合 Unix-like 的核心 (BSD),使得 Mac OSX 內也可以執行與 Unix-like 系統內幾乎相同的 Shell command,當然軟體的 port system 也支援,只是因為 NeXTSTEP 傳承下來的 bundle 軟體安裝系統實在太方便了,所以一般人不太常用。

這篇文章要講的是 Unix-like 系統喧賓奪主的一個例子,就是檔案路徑。我想大部分的人都看過類似下面的字串:

/Users/Chris/Documents/MacMagzines/M001.pdf

這類字串稱為 POSIX path,是 Unix-like 系統的檔案路徑表示法。以上述的路徑為例,它代表我的家目錄下的 "文件" 資料夾裡有一個 MacMagzines 資料夾,而裡面有一個 pdf 檔,檔名是 M001。相對地,應該很少人看過下面的表示法:(要不是我有學 Applescript,搞不好一輩子也不會看到這東西....)

Macintosh HD:Users:Chris:Documents:MacMagzines:M001.pdf

意義與前一個路徑完全相同,但上述的才是 Mac OS 原本的檔案路徑表示法,雖然資料夾架構已經變得跟 Unix-like 系統相同,但是表示的方法沒變,以前 Mac-styled path 是用冒號 ":" 將每個 item 分開,而不是 POSIX path 用的斜線 "/" [3]。這兩種檔案路徑系統同時存在於 Mac OSX 系統中,就跟 Applescript 跟 Shell script 共存一樣,這樣對使用者絕對是一大利多,因為他們能夠有更多的工具去使得工作更便利,更何況 Apple 官方免費支援許多強大的開發工具。

由檔案路徑我們就可以看出,為什麼某些符號不允許放在檔名中,比如說檔名前面若有個 ".",則代表隱藏檔,你可以用 mv 指令去使某檔案成為隱藏檔,但是 Finder 不讓你做這種事,所以在 Finder 內不能這樣命名;斜線 "/" 跟冒號 ":" 想當然耳不能被支援,因為這會讓檔案路徑產生混亂,Windows 上也有類似的限制,不過我就不是很熟悉,也不想去查 (攤手)。

我強烈建議每個使用者把自己使用的作業系統的檔案路徑搞清楚,至少要知道自己在用哪些資料夾,這樣可以幫助你了解你的東西放哪,系統的東西放哪,才不會發生找不到檔案或誤刪系統檔的蠢事。當然系統廠商為了讓使用者不要煩惱這種事情,紛紛內建了搜尋功能,可是就我的觀察,大部分的人還是習慣一層層地去資料夾裡找,搜尋只是最後的手段 [4]。所以,多研究一下自己使用的工具絕對不會浪費時間的,還有,最好的搜尋工具就是自己整理資料的習慣 (搜尋系統檔案除外,不過那些事情一般人是不用去操心的),我從來沒有找不到檔案的經驗。


附註
1. 這個網站可以讓你看看 OS0.0~OSX 10.4 的 screenshot   http://iindigo3d.com/blog/?page_id=40
2. 其實 Mac OSX 連 BeOS 的檔案系統 (FileSystem) 都有取材,10.5 的時光機就跟那個有關,只是那份文件實在太長,一直沒有時間看  orz  (或許最近沒工作可以試試看.....)
3. 當然啦,Windows 為了跟別人不一樣,使用了反斜線 "\",不過由於市佔率的關係,很多人會說:"後!其他系統愛搞怪,幹嘛故意跟 Windows 不一樣?"..........@#$%.........
4. 不過像 Windows 的內建搜尋功能一直很兩光,資料夾系統又比其他 OS 亂得多就很遺憾了,請多花點時間瞧一下吧,但我想我這樣勸一定沒有用。所以有沒有發現把桌面塞爆的使用者幾乎是 Win user?因為這樣比較好找資料阿!能夠將資料存入另一個磁區已經很不錯了,系統槽在幹嘛很少人在管,也不需要管,反正資料存在系統槽也很危險,一重灌就完蛋了。

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Google AdSense 安插的廣告

Google AdSense 允許網誌作者在網誌中安插廣告,之後會將廣告收入部分回饋給網誌作者。聽起來不錯 .... 可是內容怎麼決定的呢?是根據網誌文章的內容安插相關內容的廣告。聽起來也是很合理,因為會來看該網誌的人,極有可能也需要跟該網誌文章相關的產品。

之前我的網誌文章幾乎都跟電腦有關,所以廣告也幾乎都是跟電腦有關,什麼 Linux 認證補習班啦、XX 電子的產品啦 .... 等等。我一直很好奇,我也寫過不少音樂賞析的文章阿,雖然很短啦,主要是放上音樂影片的連結,可是廣告中從未出現相關的內容,是因為 Google AdSense 只能辨識文章中的文字嗎?影片連結辨識不了?還是版面太小就略過?前陣子寫了一篇關於悲哀物化光譜組的文章,可能是因為版面頗大,所以廣告出現相關的東西了,有圖為證~  XDXD


真有意思  :P  看來網誌的內容越五花八門越好,可是沒人點也是沒用  = =  小弟我很窮~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些幫助,請舉手之勞點一下廣告贊助我~甘溫~
<(_  _)>

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Some Useful Accessories

這篇只是閒聊文  :P  我是一個 PC / Mac switcher,家裡有 PC 組裝桌機以及兩台 Mac,我不像某些使用者有很多五花八門的配備,比如說好的音響啦、耳機啦、不只一台的超大螢幕啦、多功能的昂貴鍵盤滑鼠啦、NAS 啦,記憶卡或 ATM 讀卡機啦,或是種種五花八門的 USB 小玩意 [1]。

這篇文章裡我想提一下我使用的兩個便宜又泛用的小玩意。

1. 多功能讀卡機 + 隨身碟
讀卡機百百種,我一直不願意買是因為我覺得讀卡機很醜,體積不小,還要牽一條線出來,又不是外接硬碟,搞這麼複雜幹嘛 ? 直到我看到我朋友買了一個跟隨身碟沒兩樣的讀卡機,才整個讓我改觀,該週末就去光華商場買了一支類似的產品回來,我找到的是下圖這個 :


很不錯吧,支援多種記憶卡,價格非常便宜,印象中是兩三百塊,使用到現在一兩年了還是非常滿意。現在越來越多類似的產品,價格更低,甚至一百塊有找,不過只能支援 SD 卡,我的 Sony 相機用 MS 卡,所以還是用 Rowa 這種多功能的比較好,反正沒貴多少。

2. 噴霧罐電腦清潔器
這是我在實驗室看到的,因為老闆要省錢所以用這個,讓我想到我的組裝桌機很久沒清灰塵了,風扇噪音越來越大,想當初我的桌機可是噪音很小的。打定主意後又跑光華去買了一罐,非常好買,隨便找一家堆滿電腦配件的店就有,而且很便宜,我花了 199 吧,大約像下圖 :


牌子是 Wind,其實看起來蠻像殺蟲劑的  XD  裡面是液化的高壓氣體,噴出來有一點臭 [2],建議邊開窗邊開電扇使用。噴的時候由於氣體吸熱氣化,會讓瓶子變得冰冰的,是正常現象。我把機殼內的風扇吹一吹,現在噪音小很多,相當推薦這類產品。不要再省錢用紙或布去擦了,浪費時間又效果不好,花個兩百塊可以用很久,甚至也能清別的東西,何樂而不為 ?


附註
1. OK.... 我知道 accessory 這個字不應該亂用,比如說螢幕、鍵盤、滑鼠都應該稱為 peripheral 才對,只是這裡把這些東西都比喻成額外的配備,沒有也不影響基本的使用,所以用 accessory 這個字。
2. 這類噴霧劑都會加入一些苦劑,這是安全措施,避免有小白亂噴在身上或嘴裡。

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物理化學 (光譜) 組的未來

昨天從 YMC Lab 離職之後 [1],開始要為下一步做打算,我目前申請的工作八月才起聘,如果錄取了,勢必有兩個月的空檔;但若沒錄取,我也不打算再待在學校,直接進入業界。

現在的重點是,去業界要找什麼工作 ? 一般人對於化學系畢業的人,大多會說 "阿~ 你可以去化妝品公司阿!"、"化工廠還不錯阿,傳統產業很安定!" 或 "可以去當化驗師阿,好像很厲害".....等等。我想說的是,上述的工作我通通不能做 [2]。

為什麼? 原因在於我的研究領域,化工廠裡的那些工作,要求的是合成的能力;化驗師檢測師之類的工作,要求的是操作很多種不同的分析儀器的經驗及能力,以上是有機、無機、生化、分析化學組的人的專長,物化組的人根本插不上邊。

我來說一下物化組是怎麼樣的一個組,其實物化組又分成幾組,一是材料化學組、二是計算化學組、三就是光譜實驗組,當然以上的名稱是我隨便取的,並沒有實際這樣分,可是領域差很多,不太可能跨組,頂多是合作,但那沒有多大作用,理論跟實作是差很多的。

材料化學組其實跟有機無機蠻類似,基本上也是在合成,只是他們必須懂更多材料的性質,修的課也會偏材料系一點,雖然是少很多;計算化學組是完全在電腦上跑計算程式的一組,有些實驗室會偏向開發新的理論,但有些是偏向使用已知的軟體工具來算不同的分子系統。他們一般來說都會學習 Unix-like 的 Shell Script 的寫法,因為遠端的電腦 cluster 都是架在 Unix-like 系統上面。如果是偏理論的實驗室甚至要求學生及研究員能自己開發新程式,以應付新理論的計算工作;光譜實驗組主要是跟雷射打交道,利用雷射光源照射在分子上,觀察時間解析或頻率解析的光譜,至於怎麼訓練就是看該實驗室的慣例,因為會差很多。以我的實驗室來說,學生必須要會自己架設一套光譜系統,不管是不是無中生有,總之一定要會這種技術,不是只會使用商業儀器測光譜而已。下圖是我從無到有架設的光學系統 :



之後利用程式控制儀器偵測光譜。由於實驗有失敗的風險 (如果你是該實驗室做的新實驗的 pioneer,失敗一年都是很常見的事),因此也不見得會學程式 [3],重點還是放在實驗及內部的化學原理,光譜組在某些部分跟計算化學組類似,就是我們都沒有生產力,只是對於已知的系統,研究內部的原理,包含隨時間變化的關係,或是分子內部的轉動振動等等的定性定量分析。也因此為了研究需要,必須要修量子化學、動力學等等的課 [4],光學的基本知識也要有,另外也要會處理一些基本的電子電路或冷卻系統的管線 (這是為了保養雷射),如果是像我這種曾經想走學術界的人,還可能去外系修其他關於光學、量子的課。

看出癥結在哪裡了嗎? 就是光譜組的人頂著化學系學生的名號,卻一點都不像化學系的學生,化學系的強項我們都不行,不會合成、不會操作 NMR、不會操作 SEM、不會操作 Mass [5],計算化學組的好歹會寫程式,我們也不會 [6]。你要跟 interviewer 說 "我會看光譜" 或 "我量化很強" 這種鬼話嗎? 上司頂多回一句 "喔? Sowhat?" 然後就下一位了,誰管你是不是台清交。去找光學儀器的工作 ? 很好,你贏得了物理系或光電所的人嗎 ? 這時候你以前另外學的化學底子完全沒有用。我個人還是想找這方面的工作,畢竟我只會這個,而且我自認我比同樣光譜實驗室出來的人強一些,但還沒試過不知道結果如何。

我寫這篇文章的用意是,勸想進光譜實驗室的化學系學生,除非你要走學術界,不然不要去 ! 不然你就等著做跟所學無關的工作,比如說台積電爆肝工程師,根本只要求你是化學系畢業就可以,那你以前修量化測光譜搞到天亮是為了什麼 ? [7] 或是考公職,那你大學畢業就可以去考了,多浪費兩年幹嘛 ?

沒錯,一般進到光譜實驗室的人,除了要混文憑的,大多是化學系裡程度比較好的人,因為實驗及修課的內容都比較難,一天到晚面對不知道哪裡出現的問題又要自己 debug,跟那些管線或扳手打交道簡直又像水電工 .... 但我現在回頭一想,我是學到很多沒錯,但那是不是我的自我滿足 ? 如果再讓我選一次,我還是會選同樣的實驗室,因為這是我的興趣,但是我不會再選擇去 YMC suck Lab 當助理浪費時間,而且我會趁年輕時多玩一些,不要那麼辛苦,因為我極度有可能沒辦法用我的所學去養活我自己。

這篇的確很對不起我在清大的老闆 PYC,我認為沒有更好的老闆了,但是我看了幾個相關實驗室的學長的 "下場",除了走學術界之外幾乎都是作完全無關的工作,而且還不是很好找。加上我進入 YMC Lab 之後沒發生過好事,有感而發,如果不認同我的看法也沒關係,這篇只是提供我個人的經驗而已。


附註
1. 我真的沒辦法忍受這個老頭,反正薪水也很低,我的朋友聽到碩士級 RA 居然只有兩萬多的月薪都說離職也無仿,何況學不到東西又很難相處,還沒見過這種實驗室,YMC 這老頭只是想招聽話的技工而已,根本不該招研究人員。
2. 當然啦,要去應徵還是可能會錄取,只是幾乎全部都要重學,會比其他人辛苦。
3. 如果是要待很久的博班學生就沒得挑,一定要學,碩班只會待兩年左右,第一年還得修課,時間太趕了,況且連光學系統的架設跟樣品的製備都不見得順利。
4. 話雖這樣說,可是還是有人不修這些課,也糊里糊塗地畢業了。
5. TOF (Time Of Flight) 那個只是 Mass 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配合雷射,去沒雷射的地方誰在跟你用這個 .....
6. 不要告訴我 LabVIEW,那種程式語言效率之低,介面又很醜,我實在不想拿這種東西給客戶,即使很多實驗室的客戶不在意。
7. 好啦....我承認這有些是我自己造成的  = =  老闆並沒有這樣操我 .....

2010年5月22日 星期六

MacTalks -- Apple 日報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網站 :P 我忘記我在何時發現它的,它其實不是一個單一作者群的網誌,而是採用聯播的方式,將有參與聯播的網誌的新文章公佈出來,所以每天都有不同的新內容,因為這麼多聯播的網誌裡,總會有作者寫新文章吧 ? [1] 也因為這樣的特性,它就像每天的 Mac 報紙一樣,但又不像 RSS,要自己去該網頁訂閱,而且追著你跑 [2],報紙想幾天沒看都沒差,我比較喜歡這種輕鬆的感覺。

我曾經有想過要不要把自己的網誌也去申請聯播,但是後來想說 .... 這個網誌的文章也不是全部都跟 Mac 有關,而且只有週末有新文章,更新速度有點慢 .... 所以還是不要去丟人現眼好了  XD

在此要感謝每天不辭辛勞寫新聞文章的網誌作者,多虧你們我才能方便取得最新的科技資訊。

附註
1. MacTalks 跟 Frosty (老地方冰果室) 有很大的差異,老地方冰果室的新聞文章來源非常單純,而且會把所有文章保留,所以你可以翻到一週之前的新聞,但是 MacTalks 僅僅會保留該網頁一頁的量,真的就像一份報紙。
2. 事實上我就是討厭這種無形的壓力,所以才不用 RSS 的,寧可自己連上該網頁去看。

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用 Xcode 編譯程式的幾個基本要點


由於事情很多,沒什麼時間花在 debug 上面,拖了一兩個月,才總算把之前寫的 Energy Converter 修好 (事實上才開 Xcode 不到三次吧...),中間出現一大堆靈異現象,一些最基礎的問題反而在網路上找不到解法。修好 Energy Converter 非常重要,因為那是我第一個用 Xcode 編譯的 GUI 程式,這個起頭若沒有做好,以後不管寫什麼都沒有用,在別人的電腦不能執行的程式根本就是沒有意義的垃圾。

一開始是我的另一台 PPC G4 Mac mini 的 Xcode 有問題,不管是多簡單的程式,怎麼編譯都會失敗;再來就是我用 Intel MacBook 編譯的程式到了別台 Mac 上居然會 crash.. 我很晚才發現這件事,所以我才後知後覺地拖了很久才在 Energy Converter 的主頁上放上 "注意 ! 內有 Bug 尚未修復 !!" 的字樣。這篇文章就是要講一些在打包程式時要注意的瑣事,因為教學的書或網路文章幾乎不會寫這個,大多是把焦點放在程式碼的撰寫或圖形介面的美化,但是這一步失敗,你的作品也是發表不出去。我不清楚 Apple 官方的開發者文件有沒有把這些寫清楚,可是我沒有時間看了,所以依照個人經驗在網路上留個底吧。

先從第一點來好了,我在 mini 上編譯程式從來沒有成功過,每次都出現以下的錯誤訊息 :


看起來是 WebKit 的問題 .... 有趣的是,我看不出我的程式哪裡跟 WebKit 有關,或是這麼說吧,最好是我的功力有辦法寫網路相關的程式啦 ! Xcode 是在玩什麼把戲 ? 網路上完全找不到解法,有人問一樣的,可是沒人回答。我去 PTT 上尋求高手解答,得到的只是把 WebKit.framework 加進去,當然是沒有用,所以現在我 mini 上的 Xcode 完全葛屁了,我已經放棄去修它了,反正 Script Editor 還能用,而且這台老 mini 還有別的用途。

第二點就是軟體包裝的問題,Mac 上的程式比 Win 的程式麻煩的地方在於,Mac 曾經換過 CPU 心臟,也就是 PowerPC -> Intel,而兩者的程式當然不能共用 (先不提 Rosetta 技術),也因此 Apple 提出 "Universal Binary" (簡稱 UB) 的概念,也就是在一個程式內包含兩種 CPU 所需的程式碼,以應付這個過渡時期。但是 Xcode 預設是將程式編譯成該 Mac 上 CPU 的應用程式,而不是 UB 程式,所以要手動修改一下,點選左側 Groups & Files 裡的 Project 選項,然後按下 Info :


選擇第一個選項 "Architectures" 並點選 "Edit" 即可勾選你的程式要支援的 CPU。

第三點是程式內部的任何檔案,比如說圖片檔、音效檔,甚至是圖示檔,都一定要複製到 Resource 類別裡,不然這個程式在別的電腦上都抓不到這些附屬的檔案。一般的圖片檔放到 Resource 裡之後,會被貼到程式的視窗中,或是用程式碼讀取載入,應該是不會有人弄錯 (應該啦),但是圖示檔要貼到哪去呢 ? 答案是在 Target 類別下的程式  *.app 裡,點選它並按下 Info,就可得到下面的示範圖 :


將 Resource 裡的圖示檔拖拉到 Icon File 的欄位裡即可,這樣編譯出來的程式就會直接有自定的圖示。

最後是 ZeroLink 的問題,一般的 GUI 程式都會連接很多不同的 library 或 framework,那些東西很多是作業系統提供的,程式執行時再去抓取所需的資源來用,而 ZeroLink 就是去除這個步驟,把要連結的資源都包在程式裡,理論上執行會比較快。但是相對地,如果少包了什麼東西,就會發生程式不能在其他電腦跑的窘境。之前的 Energy Converter 就是發生這種事情,下面是 crash report 的截圖 :


好像是少了一個圖檔,然後 ZeroLink 的步驟炸掉。所以我才意識到要把圖示檔加進去,可是還是 crash ... 於是我使用一個消極的方法 -- 不要用 ZeroLink 不就好了 ? 在工具列上的 Build 選單裡選擇 Build Result,會看到 "Active Build Configuration",預設是 "Debug",這是有使用 ZeroLink 的編譯型態,要關掉這種討厭的東西,就用下拉式選單選 "Release" 即可 :


於是編譯出來的程式 app 檔不再存在於 Build/Debug 的資料夾裡,而是 Build/Release 裡,兩個 App 檔看起來都一樣,可是 Release 的 App 測試起來就沒問題。我不清楚其他用 Xcode 編譯程式的人是怎麼把軟體打包起來的,這只是我的經驗,經過這段痛苦的過程,也是學到了一些東西,希望這篇文章能給遇到同樣問題的初學者一點幫助。

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iWork 09 檔案 v.s. 內建封存工具

這是最近才發現的一個有趣現象。由於我碩士畢業已經將近兩年,很久沒有使用 iWork 去寫正式的文件 (當助理的日子裡在實驗室用 M$ Office 寫那些很醜的文件就先不提了)。最近自己在進行一個 project,為了該 project 的需要,再次開啟 iWork 09 的 Pages 來用 (話說我升級之後,只使用過 Keynote 畫圖,Pages 跟 Numbers 完全沒動過 ....)。

應該很多人知道 iWork 的檔案其實是一個檔案夾,從右鍵選單就可以看得出來:


那個 "顯示套件內容",簡直讓 iWork 文件檔看起來像一個 Bundle 應用程式一樣,在 Windows 下看就是一個資料夾。事實上,如果有使用過 Xcode 寫 "Document-based" 程式 (意指這種程式可產生出一種自製的文件檔案) 的人,應該會知道製作出來的文件,在 Cocoa Framework 下根本就跟應用程式一樣,呈現出來給使用者看的介面也是由 Interface Builder 做的,如下圖:


但是 iWork 09 開始,情況大有不同,如下圖:


可以看出 iWork 09 的檔案已經不再是資料夾,而是一個單一檔案。這樣的好處是當你要上傳至 FTP 或網路硬碟的時候,可以直接整個檔案上傳,避免有些伺服器或客戶端軟體只把這類檔案當成資料夾,上傳時把檔案拆開來上傳,爛掉的機率就很高。想當然爾,09 的檔案是不能被 08 以前的 iWork 打開的,不過這並不代表 Apple 改寫了整個檔案的內部,其實它們只是幫使用者做個打包的動作而已,就像我以前都會把 iWork 08 的檔案封裝成 zip 檔再攜帶是一樣的。

有趣的事情就在這裡發生了,當我把 iWork 09 的檔案打包成 zip 檔之後,使用系統內建的解壓縮工具去開,它很 "自動地" 把 iWork 09 的檔案也一起拆了,變成資料夾。 = =


這是怎麼回事呢 ? 這是因為系統內建的 BOMArchiveHelper 有一個特性,就是它會持續解壓縮解到它不支援的文件格式才停止。比如說解壓縮 test.txt.zip.zip.zip,它會直接解壓縮三次,到 test.txt 才停止,平常是很好用,可是在這種時候就顯得多管閒事。不過值得高興的是,在 10.5 之後,BOMArchiveHelper 改名成 "封存工具程式",而且修正這個功能了。


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 其實很簡單,改用別的解壓縮軟體即可,我推薦支援格式最多的 The Unarchiver

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在晴朗的一天出發 -- 梁靜茹



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特別地喜歡 "旅行"、"啟程" 這類的歌,或許跟我不喜歡安於現狀,總是想去新地方嘗試新東西有關吧 ? 梁靜茹有很多這類的歌,每一首我都很喜歡。 :P

討厭的是,這類的歌很多都沒有 MV.......... = =凸凸凸

The ABC's of Animation



這是我在網路上看到的一個短片,裡面把製作動畫的基礎講得很詳細,雖然我的英文聽力還不夠好,但旁白的發音還算標準,不是很難被聽懂 (好啦,我還是很多地方聽不懂 orz)。總而言之非常推薦這部影片 !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暗藏在影片中的幽靈聲音軌

這個週末我在我的 Mac mini 上進行一個有趣的 project (是什麼就先賣個關子),就在剛剛我為了作業上的需要打開我電腦中的一個影片檔,但是發生了有趣的事 -- 就是影片中傳出來的聲音除了劇中人物的對話,還多出了另外兩個不知名的人的疑似影評或討論劇情的對話

這實在是太有趣了,因為我在 Windows 上用 K-lite + MPC 去播放該影片,完全沒發覺這個問題。這個幽靈聲音軌的存在感超強,聲音很大,根本不可能沒聽到,所以我就回到 Windows 上用 MPC 打開這個影片並看看它的聲音軌是啥....


嗯,真怪,只有一個?雖然沒有播放出詭異的聲音,但是也不是聲音軌選對選錯的問題 .... 那在 Mac 裡的 Quicktime Player 7 Pro 下看又是怎樣呢?


真相大白,原來根本就有兩個聲音軌!只是 MPC 只能抓到一個,而在 Quicktime Player 中兩個都看得到,但是預設抓了那個 mp3 編碼的聲音軌,那個聲音軌裡面有全部的聲音,包括那詭異的旁白。所以只要把那個 mp3 編碼的 "聲音軌 2" 關掉,選擇 AC3 編碼的 "Surround" 就可以了,這個聲音軌也跟 MPC 裡抓到的聲音軌名字相同。

其實 Quicktime Player Pro 真的是很厲害的軟體,播放、剪輯、轉檔等等簡單的工作都可以做。現在 Snow Leopard 上的 Quicktime Player X 完全是不同的東西 (這要解釋就要扯很久了 ..),建議還是要額外安裝 Quicktime Player 7,才可以享受 Quicktime Player 完整的功能,何況 Snow Leopard 之後已經沒有分專業版跟普通版了~

2010年4月30日 星期五

未知 -- 張雨生



哈哈,提這首應該很怪吧,我想大部分的台灣人都知道張雨生,但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他有唱過這首歌,除非你跟我一樣是忠實歌迷。

這首歌收錄在 "兩伊戰爭 -- 紅色熱情" 裡,運用古典交響樂當配樂,光是歌詞的意境就太棒了:


未知
作詞:張雨生 作曲:張雨生


蒼白的天空 蒼白的面容 心靈的脆弱 在記憶中神遊
相識的感覺 在血液裡竄動 天邊的山雲 最讓人懷夢


幻變的夕色 有無盡的形容 短促的美麗 也深烙印生命
我殷熱的激情陣陣抽慉著曾經 曾經我跋扈的呼吸    在朔風下甦醒


讓未知孵化我不渝的信仰 堅持在浩瀚人生巨流裡前航
回首的剎那 請容許我猖狂 飛揚的神思是種難解的訊息

斷切的身影 在殘垣中躲避 不同的歲月 是不同的字句
洶湧的擊拍 我蝕空的心靈 無情的捲走 某些晶瑩的沙粒
舞蹈的手足 是另一種束縛 血氣的嘶喊 是另一種潛伏
我竭力的奔跑大口喘息著過去 過去我不羈的豪情    在汗淚中前進

===============================

張雨生是一個優秀的詞曲作者,不僅是曲,尤其是歌詞的部分實在太優秀了,從每一首他的作品都可以看得出來,經得起時代的考驗,過了這麼多年還是很耐聽,華語歌壇有幾個歌手能夠在過世後還有這麼多歌迷懷念他 ? 更別說他天賦異秉的高音。我非常厭惡很多人對張雨生的印象就是高音,因為他們一點也不懂張雨生在歌壇裡真正的價值,能唱高音的歌手有很多,以後也會有,但是他們能有張雨生的成就嗎 ? 我看很難,現在的藝人大多只把焦點放在廣告宣傳及包裝。

張雨生還有一個很厲害的地方,就是他知道市場要的是什麼,所以他培育的新人 (如張惠妹),能用他寫的歌大紅大紫,但是他能夠堅持自己的理想,創作出自己喜歡的音樂,即使那些是非主流音樂,根本賣不好。不過現在我們已經證明,追尋主流的音樂很容易隨著時代而消逝,有深度的非主流音樂永遠不會被聽眾忘記,過了幾十年依然好聽,依然感動人心。

給未來的自己 -- 梁靜茹



這首歌是我在前幾天晚餐時在聽店裡播放的廣播聽到的,其實從以前就一直很喜歡這首歌,但是一直不知道歌名,也忘了去查.... :P 沒想到居然是我很熟的梁靜茹的歌.....看來她最近幾張專輯我聽得還不夠多次.....

從這首歌的音域及情感表現方式來看,其實男生也可以唱,只要把假音練好就可以了 (會強假音更好),下次唱歌聚會時來試試看吧 ~

不過我不得不說,這首歌雖然很感人,可是結尾結得不好,最後不該多那一段間奏,把整個情感中斷....= =## (怒)

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

xPUD -- 超小隨身碟的新去處 !!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幫過別人修過電腦 ? 一般來說不是中毒就是無法開機對吧 ? 電腦症狀百百種,撇開硬體問題,最麻煩的應該就是進不了作業系統,因為什麼救援用的軟體都不能用,可是很多人不願意直接重灌,因為系統槽 (先預設是 C 槽) 可能有很多重要的東西 [1]。

要如何在不能進入作業系統的情況下存取硬碟內的檔案呢 ? 在命令列模式下打指令 ? 那太累了,會用這種方式的人不是太強就是太閒;用光碟修復系統期待能暫時回復 ? 別傻了,這一招大多沒有用,因為作業系統太複雜了,你怎麼知道壞在哪裡 ? 光碟的修復工具也沒這麼神。所以此時我會建議每個人能準備一個 Live OS,也就是安裝在其他儲存媒體的作業系統,像是 Live CD 或是 Live USB Drive。

Live OS 是怎麼運作的呢 ? 簡單的說就是作業系統完全存放在外接媒體,在開機時將所有必須的系統元件寫入記憶體中,之後只使用記憶體內的空間來運行整個系統,需要的系統元件就從外接媒體去讀取來用,因此就算沒有裝硬碟也無所謂。聽起來非常完美,但是有兩個明顯的問題 : 1. 記憶體要多,不然跑起來很痛苦;2. 外接媒體的資料讀取跟傳輸速度較慢,別說光碟機的讀取了,連 USB 2.0 傳輸速度都還差得遠,所以整體執行速度上會慢一點。

故我的建議是將 Live OS 只當救援工具用,因為它們到哪台電腦去都可以用,可攜性非常夠。在這裡我大力推薦使用 USB 隨身碟來做 Live USB,因為 : 1. 讀取較快 (你用過 Live CD 就知道等待光碟讀取有多痛苦);2. 可複寫,以後該 OS 有新版可以直接做一個新的;3. 現在隨身碟越做越大,已經退役的小隨身碟放著也是可惜,剛好拿來廢物利用。所以我推薦這個國人自製的 xPUD Live OS [2],非常輕巧,只有 50 多 MB,給我的 128 MB USB 隨身碟用剛剛好,而且界面很漂亮,非常有親和力,基本的上網及檔案瀏覽功能都做得很直覺 [3],接下來我來示範該怎麼做 Live USB Drive 及實際的試玩過程 :

1. 先介紹官網 : http://www.xpud.org/index.zh.html
2. 去下載頁面,選擇 "隨身碟" :


3. 下載 LiveUSB 安裝程式 (我是用 Windows 版的),插上隨身碟而且執行該程式 :  (製作 Live USB Drive 會殺掉隨身碟內所有的資料,請先備份出來)


上圖內的 "隨身碟  Drive : " 應該會顯示現在插入的隨身碟的磁碟代號,只是我當初擷取這張圖的時候沒插上隨身碟而已。 :P

4. 做好了~ 貼上標籤不要跟別的隨身碟混在一起,只是手邊沒別的標籤紙 .... 這個傳統標籤貼紙很醜 ..... = =


5. 進 BIOS 選擇 USB Drive 開機,然後開始試用 :


首先可選擇語系,時間過太久就會自己登入,不過沒差,登入後再調整設定也可以。

6. 讀取隨身碟的開機元件,完全沒有華麗的介面 : (誰在意這個阿 :P)


7. 以英文界面登入,最下面是系統設定,左上角可以設定語系,我就調回繁體中文吧~ :P


8. 看看有什麼程式可以用,目前只有最基本的軟體,想安裝其他軟體可以到上圖的 "設定" 選單找 "Opt-Get" 以安裝其他程式,不過對我來說反正是救援工具,就算是平常的輕量使用,內建的軟體已經蠻夠用的了 (有看到終端機嗎 ? 對於某些 power Linux user 來說,有這個就夠了 XD)。


9. 瀏覽硬碟的檔案是最重要的,這點 xPUD 做得很棒,其他磁區就在 /mnt 目錄之下。不知道磁區代號哪個是哪個也無彷,因為那是 Linux 的稱法。點進去瞧一下就可以猜出來哪個是哪個了吧~ 測試 NTFS 磁區讀取無誤 !


C 槽 (測試用的電腦是安裝 Windows 7,這是其系統槽)

D 槽 (父母用的電腦,所以沒什麼檔案 XD 那個 "Utility" 資料夾跟 recover iso 檔是我弄的 :P)

雖然是 Live OS,但是實測起來反應不慢喔,效能上可接受,跟以前用 Ubuntu Live CD 的壞印象完全不同。好啦~ 先示範到這裡,xPUD 的方便請自行體會吧。 :)

附註
1. 我知道有些人會說 C 槽本來就不該放個人資料,不然重灌時很麻煩,但是我得說,有很多設定檔不是那麼容易備份出來,或是工作時可能會臨時放一些經常存取的資料在桌面上,總之狀況太多了,當然我還是鼓勵儘量不要把重要資料放在 C 槽。小聲說..這時候就會知道 Unix like OS (像 Linux 或 Mac OSX) 的構想有多優秀....
2. 其實 Linux 的安裝光碟大多都可以當作 Live CD 來用,只是 xPUD 很特別,它的前身是 PUD Linux,一開始就是以 Live OS 為目標在做,所以一直都是非常輕量的系統,只是當時還沒有精簡到 128 MB 以內,所以我一直沒有使用。
3. 檔案瀏覽功能是很重要的一點 (廢話,要讀得到資料才能救阿 !),很多 Live Linux 預設不能讀取 NTFS 磁區 (幾年前的事,現在不知道....) 要靠輸入指令去掛載 NTFS 磁區,這樣很麻煩,可是 xPUD 不用做這種事情,這就是很大的誘因。想當初由於 Live Linux 要手動掛載 NTFS 磁區,連我都嫌麻煩,所以 Windows 版的 Live OS -- WinPE 就很流行,但是這東西似乎有版權問題 (M$ 哪可能忍受這種東西在市面上流通 ?! 原本好像是 M$ 授權給電腦公司的工程師維修系統時使用) 還是使用 Linux 比較安全,畢竟網路上加料的 WinPE 不知道塞了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