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一直在考慮何時才是寫這篇文章的最佳時機。
MacToday 是今年十月開始出刊的中文 Mac 雜誌 (其實說 Apple 比較好,因為 Apple 的產品不是只有 Mac),算是台灣 Mac 界的大事,因為居然有雜誌社這麼不知死活,敢在台灣這種微軟王國辦 Mac 雜誌 !! 不過這幾年來,隨著 Apple 產品的價格越來越親民,以及 Intel CPU 的使用,讓台灣購買 Mac 的人與日俱增 [1]。此外,Apple 行動裝置 (iOS device) 及 App Store 的成功又是另一個高峰,而 iOS device 的熱銷也能回過頭來促進 Mac 的買氣,使得 Apple 產品的生態圈儼然成形。由此看來,Apple 產品在台灣的能見度已到達一定的水平,以這個時間點辦 Mac 雜誌似乎不壞,不管結果如何,至少 MacToday 已經像 MacZin 一樣在台灣的 Mac 歷史中留名了。
雖然我沒有辦過雜誌,但就我寫網誌文章的經驗,我大概能體會每個編輯在截稿前的痛苦,有時候沒有靈感就是沒有靈感,想破頭也寫不出自己滿意的文章 (只是寫網誌沒壓力,沒靈感大不了不寫,辦雜誌可不行)。若是寫新聞文章搪塞還更糟,因為大部分 Mac 新聞早就及時地被各個 Mac 網誌報過了 (例如 Mac 網誌聯播 MacTalks),雜誌根本無法跟網路報紙 (也就是網誌) 比時效性。到頭來,最後一決勝負的還是各個編輯自己的見解,除了新聞的評論文章之外,就是一些專欄文章,而這也是讀者想看的。
不可否認地,凡事起頭難,要辦近十年來第一本中文 Mac 雜誌談何容易 ? 雖然現在台灣市場的接受度比起從前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編輯群的人才多寡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沒有資深或見解獨到的編輯,砸再多錢也很難產生夠水準的刊物。Mac 的專欄文章一直都在 PC 電腦雜誌中佔有一席之地,可是不僅量少 (每期大約只一篇專文),而且大多內容空洞 (寫一些擺在蘋果官網首頁的東西要幹嘛 ?),甚至誤導讀者 (電 X 王,我就是在說你 !!)。十年前的 MacZin 算是很特殊又高水準的 Mac 雜誌 (重要的是它只發行電子版 PDF 版本,而且免費 !!),雖然出刊時我還沒使用 Mac,可是我現在還是將往年 MacZin 的 PDF 檔案放在 iPad 的 iBooks 中,當作通勤時的休閒小品 [2]。我不認為 MacToday 也有發行電子版的必要,因為那會讓雜誌社浪費許多無謂的資源,而且不見得對銷售量有正面的加成。可是我私心地希望 MacToday 能像 MacZin 一樣,一直維持著一定的文章水準,並長久地做下去,這對於台灣的 Mac 使用者是一大福音,甚至可以拋磚引玉,吸引其他業者也來辦 Mac 的雜誌,以提供給讀者五花八門的 Mac 訊息,或是 Apple style 的設計及思考模式。
如同 Fred 大所說的, MacToday 才剛發行一兩期,雜誌的走向還未定型,編輯群的人力資源也尚未充足,此時評論的意義不大,等到出了五期左右再來評論也不遲,這就是本文開頭那句話的含意。不過若太晚評,那時新鮮感已下降許多,評論文章就沒人想看;加上如果要給予該雜誌的編輯們一些意見,時間點還是提早一些比較好,故我選擇此時寫這篇文章 [3],以下是我對 MacToday 幾個大方向的看法 :
1. 董福興專刊
董福興是 MacToday 的技術主編,我之所以戲稱 "專刊" 是因為目前這兩期雜誌裡的文章幾乎都是他寫的,其中不乏夠水準的專欄文章,例如第一期的星海二專文、HDR / iMovie for iOS、第二期的 Lion / MacBook Air 介紹、"地理定位串起旅途與相片",以及兩期都有的電子書 / Kindle 與 Rumor Buster。
此外,關於 Apple 歷史的相關文章也全是他整理撰稿的,想必花了不少時間。雜誌在這方面的表現力比網路文章好得多,經過整理的長篇非技術性文章,縱使那些 geek 可能不領情,但是普遍能被一般大眾接受;再者,做成紙本更是增加閱讀的舒適度,我想大多數的使用者不願長久面對電腦螢幕看很長篇的文章,這也是紙媒一直未被電子書取代的原因,即使閱讀 e-ink 電子書和紙本幾乎一樣舒適,但螢幕小及色彩表現不佳的缺點一直無法解決。
而我把這一點提出來的最大原因是,這充分指出 MacToday 內部人力資源的不足,尤其以第一期來說,幾乎九成都是董福興的文章。撇開攝影及美術編輯不談,我看到有在撰文的編輯 "主要" 只有三個 [4]: 董福興 (技術)、張嘉鳴 (技術 / 新手教學)、余舜芬 (工業設計、產品介紹、人物訪談) [5],這樣搞下去應該撐不了多久吧 ? 編輯也是要睡覺的。當然,還在草創時期的雜誌可能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大多能以時間來解決,但是 MacToday 一本這麼厚,問題變得更有急迫性。除了增聘更多全職編輯之外,我個人也建議 MacToday 可雇用一批兼職的編輯,以每個月或每兩個月提供短篇專欄文章即可,這樣不僅可增加文章來源,亦可使雜誌的內容及思維多樣化,而這種徵文方法已廣為許多專業電腦雜誌所採用 (不難觀察出很多專欄作家的名字不是每個月都會出現在該雜誌上),不過為了雜誌的文章水平,文章的選擇及審核也是要花點時間 ..... 囧,不管如何,擴增人力資源都是一個很重要的目標。
2. 新手教學區
這個部分我覺得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部分,它一定要有,但是很難受到 Mac Fans 的歡迎,因為大多數的 Fans 早就會這些技巧,對這部分的評價自然不會高到哪裡去。可是新手教學對於電腦雜誌非常重要,因為還是有一些不愛上網的一般使用者,比如說中老年人或是極為新手的使用者,它們能以這部分的專欄迅速地得到經過整理的使用技巧。以商業的角度來看,這部分是在開拓新的客群,以及建立雜誌 Fans 的後援團。而且說實在話,這部分比較不需要太多創意,寫起來也比較容易些。
但是這並不代表新手教學文沒有學問可言,比如說第二期的新手教學實在拙劣至極,原因不在內容,而是在於那糟糕透頂的排版。
3. 人物訪談 & 旅遊特輯 & 時尚設計
這個部分算是雜誌的 "副刊",有些人會直接跳過,但我倒認為這部分在電腦雜誌內扮演著緩衝的角色,如果份量拿捏得好,對於連看幾篇專文的讀者來說,是一段讓腦袋休息的輕鬆小品 (或許這也是那些 geek 不願意看的原因 ....)。除了增加閱讀的舒適度之外,人物訪談本身也能做得有聲有色,我蠻喜歡看人物訪談的部分,因為有些受訪者說的話相當有趣,有時也能從他們的經驗學到一點東西。不過何謂 "不有聲有色" 呢 ? 就是取決於訪問者所提出的問題,老是問一些老梗就沒意思了,若能先做好功課並以受訪者的背景來發問,肯定能給該段訪談增色不少 !! 目前就我看來,MacToday 的訪談還算不錯,相較於某著名 Apple 中文教學網站的訪談文章,專業度高得多了。
很可惜地,在這裡我必須要提出第二期人物訪談的明顯錯誤。就是 "iMac" 這個字眼的使用 !!!! iMac 是 Mac 系列中的桌上型電腦,雖然一直有在改款,可是不能以它來代表全部的 Mac 電腦,這雖然只是小地方,不過會讓老手看得很不舒服,而新手會被誤導。比如說 "iMac 迷"、"iMac 書籍" ..... 等,怎麼看都很怪。
4. Mac Angel
這應該是最令人吃驚的一個單元,網路上全是負評,不過我倒是覺得沒差。以雜誌社的角度來看,Mac Angel、旅遊特輯及時尚產品的報導應該是廣告收入的大宗吧 ? 就算評價再爛也不能停,我個人只有一個要求 : 把模特兒的名字公佈出來吧 !! 這樣我比較好去找相簿 (小聲) ........ XDXD
=============================
行文至此,想講的也差不多都講了,我只想說 "加油" !!! 希望台灣的雜誌業者能因 MacToday 的衝鋒陷陣,開始重視 Mac 使用者的市場,進而推出更多專業的中文 Mac 書籍或雜誌。甚至藉由報章雜誌的影響力,讓台灣這個微軟王國不再那麼地 "Win only",不過這就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了。
如同 Fred 大所說的, MacToday 才剛發行一兩期,雜誌的走向還未定型,編輯群的人力資源也尚未充足,此時評論的意義不大,等到出了五期左右再來評論也不遲,這就是本文開頭那句話的含意。不過若太晚評,那時新鮮感已下降許多,評論文章就沒人想看;加上如果要給予該雜誌的編輯們一些意見,時間點還是提早一些比較好,故我選擇此時寫這篇文章 [3],以下是我對 MacToday 幾個大方向的看法 :
1. 董福興專刊
董福興是 MacToday 的技術主編,我之所以戲稱 "專刊" 是因為目前這兩期雜誌裡的文章幾乎都是他寫的,其中不乏夠水準的專欄文章,例如第一期的星海二專文、HDR / iMovie for iOS、第二期的 Lion / MacBook Air 介紹、"地理定位串起旅途與相片",以及兩期都有的電子書 / Kindle 與 Rumor Buster。
此外,關於 Apple 歷史的相關文章也全是他整理撰稿的,想必花了不少時間。雜誌在這方面的表現力比網路文章好得多,經過整理的長篇非技術性文章,縱使那些 geek 可能不領情,但是普遍能被一般大眾接受;再者,做成紙本更是增加閱讀的舒適度,我想大多數的使用者不願長久面對電腦螢幕看很長篇的文章,這也是紙媒一直未被電子書取代的原因,即使閱讀 e-ink 電子書和紙本幾乎一樣舒適,但螢幕小及色彩表現不佳的缺點一直無法解決。
而我把這一點提出來的最大原因是,這充分指出 MacToday 內部人力資源的不足,尤其以第一期來說,幾乎九成都是董福興的文章。撇開攝影及美術編輯不談,我看到有在撰文的編輯 "主要" 只有三個 [4]: 董福興 (技術)、張嘉鳴 (技術 / 新手教學)、余舜芬 (工業設計、產品介紹、人物訪談) [5],這樣搞下去應該撐不了多久吧 ? 編輯也是要睡覺的。當然,還在草創時期的雜誌可能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大多能以時間來解決,但是 MacToday 一本這麼厚,問題變得更有急迫性。除了增聘更多全職編輯之外,我個人也建議 MacToday 可雇用一批兼職的編輯,以每個月或每兩個月提供短篇專欄文章即可,這樣不僅可增加文章來源,亦可使雜誌的內容及思維多樣化,而這種徵文方法已廣為許多專業電腦雜誌所採用 (不難觀察出很多專欄作家的名字不是每個月都會出現在該雜誌上),不過為了雜誌的文章水平,文章的選擇及審核也是要花點時間 ..... 囧,不管如何,擴增人力資源都是一個很重要的目標。
2. 新手教學區
這個部分我覺得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部分,它一定要有,但是很難受到 Mac Fans 的歡迎,因為大多數的 Fans 早就會這些技巧,對這部分的評價自然不會高到哪裡去。可是新手教學對於電腦雜誌非常重要,因為還是有一些不愛上網的一般使用者,比如說中老年人或是極為新手的使用者,它們能以這部分的專欄迅速地得到經過整理的使用技巧。以商業的角度來看,這部分是在開拓新的客群,以及建立雜誌 Fans 的後援團。而且說實在話,這部分比較不需要太多創意,寫起來也比較容易些。
但是這並不代表新手教學文沒有學問可言,比如說第二期的新手教學實在拙劣至極,原因不在內容,而是在於那糟糕透頂的排版。
- 擷圖過小 : 讀者根本看不清楚圖的內容,只能以文字敘述猜測,我想也不用在圖中做什麼 highlight 的記號了,反正也看不清楚。建議擷取重點視窗的圖就好,不要擷取整個螢幕,那只會讓視窗內容小到看不見。
- 順序混亂 : 一張圖配合一段敘述文字是沒問題,但是圖與圖之間的順序是怎麼回事 ? 比如說 47 頁的 DashBoard 跟前頁的 Space 部分混在一起實在讓人感到困惑。雖然這個問題不是發生在很多地方,不過希望下次能改進這些小細節。
- 標題不明顯 : 這可以說是寫作的大忌,尤其是這種可能會被快速翻閱的刊物,每個子標題都應該要清楚,而且形式固定。比如說 "Expose & Space" 的部分結束後突然跳至 "系統偏好設定" 的部分,以及 "Keynote" 的部分結束後突然跳至 "Dropbox" 的介紹,這些都是很糟糕的呈現方式,會讓雜誌的可讀性 (Readability) 大幅下降,就像程式碼沒有註解一樣,或許該名編輯有他自己的 "藝術考量",可是這種作法似乎在雜誌上不適用。
3. 人物訪談 & 旅遊特輯 & 時尚設計
這個部分算是雜誌的 "副刊",有些人會直接跳過,但我倒認為這部分在電腦雜誌內扮演著緩衝的角色,如果份量拿捏得好,對於連看幾篇專文的讀者來說,是一段讓腦袋休息的輕鬆小品 (或許這也是那些 geek 不願意看的原因 ....)。除了增加閱讀的舒適度之外,人物訪談本身也能做得有聲有色,我蠻喜歡看人物訪談的部分,因為有些受訪者說的話相當有趣,有時也能從他們的經驗學到一點東西。不過何謂 "不有聲有色" 呢 ? 就是取決於訪問者所提出的問題,老是問一些老梗就沒意思了,若能先做好功課並以受訪者的背景來發問,肯定能給該段訪談增色不少 !! 目前就我看來,MacToday 的訪談還算不錯,相較於某著名 Apple 中文教學網站的訪談文章,專業度高得多了。
很可惜地,在這裡我必須要提出第二期人物訪談的明顯錯誤。就是 "iMac" 這個字眼的使用 !!!! iMac 是 Mac 系列中的桌上型電腦,雖然一直有在改款,可是不能以它來代表全部的 Mac 電腦,這雖然只是小地方,不過會讓老手看得很不舒服,而新手會被誤導。比如說 "iMac 迷"、"iMac 書籍" ..... 等,怎麼看都很怪。
4. Mac Angel
這應該是最令人吃驚的一個單元,網路上全是負評,不過我倒是覺得沒差。以雜誌社的角度來看,Mac Angel、旅遊特輯及時尚產品的報導應該是廣告收入的大宗吧 ? 就算評價再爛也不能停,我個人只有一個要求 : 把模特兒的名字公佈出來吧 !! 這樣我比較好去找相簿 (小聲) ........ XDXD
=============================
行文至此,想講的也差不多都講了,我只想說 "加油" !!! 希望台灣的雜誌業者能因 MacToday 的衝鋒陷陣,開始重視 Mac 使用者的市場,進而推出更多專業的中文 Mac 書籍或雜誌。甚至藉由報章雜誌的影響力,讓台灣這個微軟王國不再那麼地 "Win only",不過這就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了。
附註
1. 反正用不慣也有 Bootcamp 可以擋,我老實說我敢踏入 Mac 圈也是因為這樣,不過我現在已經不用 Bootcamp 了。
2. 關於 MacZin 的故事,可以參考主辦人 Fred 的網誌。
3. 話說今天已經 12 月初,第三期 (一月號) 都快出版了 ......(尤其我今天去誠品已經看到廣告上有第三期的白色封面 ..... !!!!) 不過我只有在週末有時間看,而我個人的習慣又是細讀,時間上真的是趕了一點。
4. 比如說介紹 PS3 體感遊戲的徐銘鍾等編輯就抱歉啦,我不是有意忽略你們,這裡只先提及主要的撰文者。
5. 當然括號內的分類是我以兩期的文章類型歸納起來去分的,若不完全正確也正常 ......
3. 話說今天已經 12 月初,第三期 (一月號) 都快出版了 ......(尤其我今天去誠品已經看到廣告上有第三期的白色封面 ..... !!!!) 不過我只有在週末有時間看,而我個人的習慣又是細讀,時間上真的是趕了一點。
4. 比如說介紹 PS3 體感遊戲的徐銘鍾等編輯就抱歉啦,我不是有意忽略你們,這裡只先提及主要的撰文者。
5. 當然括號內的分類是我以兩期的文章類型歸納起來去分的,若不完全正確也正常 ......
所以,我可以為了自己的睡眠時間,請您為MacToday撰寫外稿嗎?:)
回覆刪除您好 @@a
回覆刪除雖然我很樂意做這類的工作,不過我本身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加上我現在的工作很 OOXX,在明年聘期結束前不太敢給您承諾。 orz
不過我很好奇,若是像我這類的網誌作者要跟貴雜誌合作,將是採取何種方式 ? 若您覺得這種話題較有隱私上的疑慮,可以請您回信給我嗎 ? :)
我的信箱是 schrodinger959@gmail.com
你最愛的mac專刊
回覆刪除裡面也不乏誤導資訊
看看那精美的iPad價位表
iPad 價目表的錯誤在剛出刊不久後就有人在 FaceBook 的 MacToday 粉絲團上提出,如果你有任何意見請去那裡反應。
回覆刪除哈~喜歡你的文章不能在更多了^_^ 文筆,聊天,諷刺,敘述,樣樣流暢
回覆刪除XDXDXD 我只能說感謝支持啦 ~~
刪除好喜歡這篇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回覆刪除(容我吶喊這麼多聲)
您這樣讓我很好奇我到底寫了什麼特別的東西...@@a
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網頁怪怪的怎麼把我文章的幾個關鍵字(教學文章專欄)刪掉了~~
回覆刪除再弄一次好了!
MacToday後面都會有(教學文章專欄),附上豐富的截圖使讀者一目了然,我覺得寫的很棒!真的是知識寶庫啊~讓人愛不釋手呢!
但有些讀者是跳躍式的購買某些月份雜誌,就變成以前的(教學文章專欄)就看不到了,好可惜呀~(因為有時某幾期沒買到,後來想再買來補看和學習就已經下架買不到了)
希望MacToday每隔一段時間可以把雜誌後面的(教學文章專欄)集結成特刊,然後放在通路架上持續銷售一整年(類似有些室內裝修雜誌會出特刊,把去年一整年的精華濃縮在這一本,然後在架上銷售一整年)
這樣做對讀者還有一個好處,這樣就不會每期都要拿剪刀漿糊把(教學文章專欄)剪下收集,然後一不小心又剪破了,方便日後翻看和複習!
難得會有人對教學文專欄發表感想,張先生應該會很感動吧?(不確定他有沒有看本小站就是) 雖然裡面不時有些小錯誤,但整體來說對於新手還是很有幫助。
刪除我建議你將這個提案發表到 MacToday 的 Facebook 粉絲團裡,寫在這沒用啊 .... 我沒有認識裡面的編輯,而他們也不見得知道這個網誌。
他們目前也需要新的財源吧? :P 你這個建議他們也許會樂意接受。
哈囉~受傷的克里斯~
回覆刪除MacToday決定要推出教學特刊了喔~
在下認為每期的內容最值得留下保存的就是教學特刊了,終於不用再拿剪刀漿糊大費周章作剪報了~
受傷的克里斯?!
刪除我以為您是這位開版的克里斯?!看來是我誤會了~
刪除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177&t=173463&last=1327453
喔喔~ 不是喔~ 我沒在看 Mobile01 的~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