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更新了,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工作的繁忙以及週休一日的疲累,而且由於研發工作尚未上軌道,所以少數的假日除了拿來休息之外,大多也在看書或看文獻,讓我一度懷疑我還活在煩死人的博士班生活 ....
我的運氣還不錯,在武漢肺炎爆發的前幾天就返台了 (不過路經香港還是遇到當地的抗爭活動,汗),所以還有時間在家休息及玩電腦。這次排定的現階段任務就是讓我的 2006 Core Duo MacBook 能夠起死回生,勝任一般的日常使用。
嗯 .... 泛黃的內殼、沉甸甸的機身、鍵盤 F 鍵掉落了還被我用膠帶 "綁" 回去 (我當時拆開剪刀鍵盤研究了一陣子),滿滿都是歲月的痕跡。說到這台 2006 年款的 MacBook (不少台灣用戶也稱這一系列的產品為麥書) 是我的第一台筆電,也是第一台 Mac,在此之前我從未接觸過麥金塔電腦及其作業系統,鼓起勇氣購買的主要原因有二:1. 我要純白色的筆電,當時其他品牌的白色筆電都太醜了,完全是個人喜好;2. 這款筆電不僅是 Apple 的 "全新設計" [1],而且它也是 Apple 從 2006 年起全面將 Power PC CPU 轉用 Intel CPU 核心的第一台針對一般用戶的消費級筆電 (意指非面向專業用戶),所以既不是過份貴,又可以安裝 Windows / Mac OSX 雙系統 [2],給了我非常大的信心。我心想,反正用不慣 Mac OSX 也有 Windows 可以擋著嘛 (a),而且這款筆電跟其他家的筆電一樣,硬碟 (b) 跟記憶體 (c) 都可以自由更換,除了貴一點 (d) 之外,不買嗎?
拆下電池後,右下角紅框印著拆卸 L 固定條及換記憶體的方法,而硬碟位於記憶體插槽左邊,可一起更換。
好笑的是,以現今的角度來看,上述 (a)-(d) 除了 (d) 自始至終都沒有變之外 (其實也有變,如今他牌筆電幾乎都沒啥價,蘋果筆電顯得更貴了),(a)-(c) 都跟我想的不一樣,像是我入坑之後再也不想將 Windows 當作主力系統,而硬碟及記憶體都在後續的 Mac 中不允許自由升級了,這種奸商作為實在令人所不齒 [3]。看看 2006 年這款初代 MacBook,這麼優雅的換硬碟及記憶體的方式,那才是讓其他廠商望塵莫及的設計。
回歸主題,何謂 "不能擔任一般的日常使用" 呢?這台筆電雖然有很多硬體缺陷,比如 RSD [4]、下殼邊緣龜裂 [5] 及 Seagate 死機 [6] 等等問題,但是軟體在當時可是超越時代的。要知道在 2006 年那時多數人還在用 Windows XP,它的接班人 Vista 是隻吃硬體巨獸,被中外用戶罵得臭頭;Linux 還在 Ubuntu 6 的年代,連個 PPPoE 連線都沒有圖形化介面,其他的缺失就不用說了。所以,前者功能貧弱又不穩定,後者根本還稱不上是成熟的作業系統 (除非你只用命令列),Mac OSX Tiger 與他們相比根本不是一個維度的東西,不僅功能應有盡有 (連下一代的 Windows Vista 都很難打贏 Tiger,更別說後續的 Leopard,差距更大),系統還能運行得非常流暢。直到今天,我這台筆電裡原先的 Tiger 系統並沒有壞 (當然中間換過硬碟),其運行速度也絲毫不因年邁的硬體而變慢,但有個大問題:不能上網!如果你認為是網卡壞了等等硬體原因,那你猜錯了,會造成不能上網的狀況是因為現今多數網站都採用 https 加密連線,像這樣的連線需要時不時地提交數位憑證給連線的網站,但是我這台 MacBook 從沒有更新過系統,至今還是 Mac OSX 10.4 Tiger,故瀏覽器超級老,其內建憑證當然也過期很多年了,即使更新到這台筆電能裝的最新系統 Mac OSX 10.6,能安裝的瀏覽器最新版還是過期的 [7],所以重灌系統變得勢在必行。我很久以前就已經在計劃此事,也看了一些網友的影片,比如說 The 8-Bit Guy 的 "Is it Obsolete - The Core Duo MacBook? " 就很好地分析了給這台老機器安裝三種作業系統的結果,顯然只有 Mac OSX 是不能用的 ..... 由於硬體過於老舊,選擇一個適宜的系統就很重要,首先說一下我這台 MacBook 的硬體配備 (詳情請看參考網頁):
- CPU:Intel Core Duo 雙核心 2.0GB
- RAM:DDR2 667MHz 2 GB
- GPU:Intel 內顯 GMA 950 (共享記憶體最高 64 MB)
- 儲存碟:120 GB SATA 2.5" SSD
- 光碟機:已經故障
- 外接埠:miniDVI、USB 2.0 port X2、Firewire (IEEE 1394a)
有人可能會想,不過就是重灌電腦或是升級一下硬體而已嘛,有什麼好聊的?問題就在於這台電腦已經十三歲多,硬體跟軟體都遠遠落後於時代,再加上蘋果電腦本身的封閉性,整頓起來還真不像一般電腦那麼直觀,比如說:
- CPU 是 Core Duo 而不是 Core 2 Duo,前者跟後者在 MacBook 系列歷史中只差一年 (2006 及 2007),但架構是天差地遠的 32 位元及 64 位元,光是這一點的差距,造成系統只能使用 2 GB 的記憶體,而且重灌的系統及相關軟體都必須支援 32 位元的硬體。
- Mac OSX 很早就開始支援 EFI,這跟一般電腦 / 系統用的 BIOS 有很大的不同。EFI 不像 BIOS 是燒在主機板的 ROM 裡,它是把儲存碟分出一塊單獨的分區來存放,所以如果你的儲存碟裡沒有 EFI 磁區,或重灌的系統不支援 EFI / 沒有內建 EFI 的系統檔,插入可開機的 USB 碟也是一點反應都沒有。
- 這款 Mac 並不支援直接從 USB 碟開機,只支援光碟,但是我這台機器的光碟機壞了,所以不能強制用某儲存媒體開機以繞過 EFI 這個守門員,可是一旦開機按 Option 鍵,就會因為沒有 EFI 磁區而沒辦法選擇開機磁碟 [8]。
2006 CoreDuo MacBook 老機重生系列:
2006 Core Duo MacBook 老機重生 1 (前言)
2006 Core Duo MacBook 老機重生 2 (安裝篇)
2006 Core Duo MacBook 老機重生 3 (調教篇)
附註
1. 資深蘋果用戶都會知道 "全新設計" 這四個字就代表著填不完的硬體缺陷坑,特別是對於蘋果這種敢玩新花樣、受全球媒體關注、東西賣得貴把用戶的胃口養大的廠商 .....
2. 當時麥金塔系統的官方名稱是 Mac OSX,後續才改成 OSX,以及近期使用的 macOS。
3. 儲存碟要擴容還可以外接,記憶體一旦焊死在主機板上就直接決定了該機器的升級範圍 (溫馨提示:Catalina 這爛貨要 16 G 記憶體才能跑得順,我的 2012 Mac mini 沒有 SSD 加速,記憶體加到 16 G 之後不用瘋狂 swap,速度才正常,8 G 記憶體完全不能用),像這部影片大力吐嘈 2014 Mac mini 根本是 "A terrible shame",因為對於一台桌機,且是給予 Mac 初心者的入門機,居然讓它的生命週期如此之短,這樣坑錢豈不是逼 Switcher 又換回去了?
4. Random Shut-Down,散熱設計沒做好的結果。
5. 塑料的強度跟不上合蓋衝擊力,材料之間的過渡也沒做好,所以這款產品都逃不過邊緣裂開的慘狀,我在裂開的地方貼了膠帶。
6. 不知是什麼原因,總之就是頭幾個批次的 MacBook 所內建的 Seagate 硬碟存在硬體缺陷,大約一年後剛過保固就會壞軌,這第一次丟失大量保貴資料讓當時還是電腦小白的我開始重視備份的重要性。
7. 可能有人會問:為何當時不升級到 10.6 Snow Leopard 阿?孩子,以前可不是像現在每年一次免費升級,以前 Mac OSX 是二至三年發佈一個新版,系統光碟是要單獨去購買的,我不想花錢就沒升級囉!(另一點是 Tiger 真的很優秀,能滿足我大多數的需求)
8. 外國網友 Kris Occhipinti 的影片 "Booting Linux Mint on a Macbook Pro from USB with a DVD" 似乎是找到了一個軔體 bug,可是他的機型並不是我這款 MacBook,而且我實際試過這個偏方,確實無法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