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Post PC 難道就這樣了嗎?


我們正處於 Post PC world,沒錯吧?

我相信很多人對於 Post PC 如平板或智慧型手機樂在其中,下面的影片是 2011 年的 iPad 2 發表會片段,主題為 "2010: The Year of the iPad",充分地展現出在 2010 年 iPad 問世之後,對於世界造成多大的影響,Apple 稱之為 "global phenomenon" (全球化現象),iPad 的便利、輕巧、及隨拿即用,重新定義了以往讓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 "電腦",而 iPad 不只是電腦,甚至超越了它 ....



但是,有人卻不這麼認為,他就是 Bret Victor,一位 Apple 的前任員工,他認為現在的 Post PC device 有幾個潛在的大問題,所以勢必只是個過渡產品。以下的部份為他的文章 "A Brief Rant on the Future of Interaction Design" 的全文翻譯,至於翻譯品質小弟只能請各位多多包涵,有興趣的人可以找原文來看。

==========================

A Brief Rant on the Future of Interaction Design

OK,最近有部談論未來的影片相當火紅:



裡面有一堆這樣的情景:


設計未來的使用介面曾經是我的工作,我有很多機會去設計一些真實物品的原型,而不只是片中的綠色螢幕與 After Effect 做出來的特效。所以,我對於影片中的一些互動方式感到十分疑惑,特別是有些我自己有親自試過,但導演們也許沒有 .... 不過,這並不是我所要提出的問題所在。

My problem is the opposite, really — this vision, from an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is not visionary. It's a timid increment from the status quo, and the status quo, from an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is actually rather terrible

相反地,我的問題是 -- 上述影片所提到的未來 "願景 (Vision)",從互動方式的角度來看,並不是很有 "遠見" 的,它只不過是出於畏懼對現狀 (status quo) 的改變,因而僅僅做了功能上的延伸。但是以互動方式的觀點來說,其實所謂的 "現狀" 真是他 X 的糟透了!

"願景"的選取是很重要的事,因為它指引人們一個方向,並激發人們朝著某個目標去努力,而一群被激發或是有靈感的人們向來就是改變世界最偉大的力量。若可以選擇當一個實現願景的年輕人,或是一個提供資金的老人,我絕對選擇前者,因為我想要做值得我做的事 -- 改善人機的互動方式。

這篇小小的吼叫並不是為了提出多偉大的理想或願景,我只是想建議大家注意某些細節。

在我們構思如何與未來的工具互動之前,讓我們先來想想所謂的 "工具" (廣義地說,就是我們有在使用的任何物品) 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

有個定義我非常喜歡:一個工具可以藉著放大人類的能力 (capability) 以滿足人類的需求 (need)


也就是說,一個工具可以將 "我們能做的事",轉換成 "我們想做的事",而一個好的工具就應該被設計成能符合上述的兩者。


在這篇文章中,我不打算談論人們的需求 (need),因為這種東西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討論的;而技術 (technology) 層面的細節我也不會多加著墨,因為這是我們自己所能控制且發明出來的。相對地,"人性" (human nature) 才是我們無法改變,且會被其遷就一生的東西。

何謂 "人性" 呢?在此處指的是 "人類的能力" (capability),而這正是經常被人們忽略掉的一點,畢竟一個工具就是被設計來給人們用的,如果它不好用,或是用起來不舒服、不符合人性,那麼它就不是一個好工具,對吧?

現在,讓我們來回想一下本文開頭的影片,片中的未來人類用什麼東西跟未來的科技互動?另外,他們在跟什麼東西互動?這些情景幾乎出現在每一幕或是每一張照片中。

是的,他們用的東西就是 "",而這是我所認為最棒的工具。

人們常說 "雙手萬能",其實就本質上來說,手所做的事情大致可分為兩類,而這也是每個人都在做,且賴以為生的東西。可是,該片中的互動方式卻完全忽略了這兩項重點。


1. 手可以感覺事物

讓我們打開一本書,並翻開一頁來看。注意到了嗎?你是藉由書本在你兩手中的重量分佈以及書頁厚度的不同,進而得知你在看哪一頁。再來,我們翻到下一頁,而此時你會發現,你是藉著滑動紙張時書頁間的摩擦,進而推斷你是否一次翻了兩頁。

再來看下一個例子,你拿起一個裝了水的杯子,並喝一口水。此時你會發現,你在喝水時傾斜水杯,並隨著水杯重量的減少,進而得知剩下的水有多少,這一切都是那麼地自然。

基本上,大部分的物體都會提供類似上述的感覺回饋 (feedback),只是它太過於理所當然,所以大家沒有察覺它的存在。有興趣的人不妨花點時間感受一下你周圍的物體,就像平常使用的那樣,以觸覺去感受它的種種回應:例如材質、柔軟度、溫度、重量分佈、邊緣、彎曲弧度 ... 等,上述的特性就是一個物體所能直接反應給手的信號,讓你可以知道這物體是什麼,我們能用它做什麼,而這正是觸覺的意義所在。

人類的手指是末梢神經分佈最密的地方,這讓我們能夠用手指去體驗這個世界,而這也正是工具們和我們互動的方式。"觸覺" 是人類對於萬物最基本的感覺,而我們掛在嘴邊數萬年的字眼 -- "工作" (work) 其實就跟觸覺息息相關。


現在,拿出你最喜歡的 "神奇" 且具 "革命性" 的科技產品來把玩一下 .... 你感覺到什麼東西?沒錯,他 X 的就是一塊玻璃的感覺!你根本無法將你做的事跟你手指的感覺連結在一起

我稱這類科技為 "玻璃下的圖像" (Picture Under Glass),它犧牲了所有的觸覺感應,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虛假的視覺表象

將觸覺的感應轉移 (dump,原文中含有貶意) 到視覺有多糟?試著閉著眼睛綁你的鞋帶,小事一樁對吧?現在,若你的手臂罷工了,或是你的手指完全麻木沒感覺了,你還認為你能綁得很好嗎?問題的癥結在於,當人們用手在做事的時候,觸覺是其驅動的主力,而視覺不過只是輔助。

Pictures Under Glass is an interaction paradigm of permanent numbness. It's a Novocaine drip to the wrist. It denies our hands what they do best. And yet, it's the star player in every Vision Of The Future.

To me, claiming that Pictures Under Glass is the future of interaction is like claiming that black-and-white is the future of photography. It's obviously a transitional technology. And the sooner we transition, the better.

"玻璃下的圖像" 是永久性麻木的典型範例,它就像對你的手臂慢慢地注射 Novocaine (一種局部麻醉劑) 的點滴,因為它否定了手的功能,而諷刺的是,它卻是每一部描述未來之影片中的明星演員。就我的看法,若以 "玻璃下的圖像" 當作是未來互動的方式,簡直就跟以黑白照片當作攝影的未來沒兩樣。所以很明顯地,這種科技不過是一種過渡的產物,而且這過渡期愈短愈好。


2. 手可以操作東西

面對 "玻璃下的圖像",你能做什麼?很簡單,就是 "滑動" (slide) 而已。


"滑動" 是一種很基本的操作手勢,就只是用手指在一片平坦的玻璃上劃來劃去,非常簡單。可是,在現實世界裡這根本毫無意義,因為幾乎沒有人這樣做事

那麼,我們的手是如何操作東西的?事實上,我們的手非常有用,它幾乎可以做任何事,甚至不需思索就能拿起物品來使用,而這一切都歸功於我們的手指!在下面的圖片中,大家可以注意看各手指的位置,以及它們施加於該物體的壓力,進而使得物體能穩穩地拿在手上 (簡單地說就是靜力平衡,如果你還記得高中物理在上什麼的話 ...),看起來理所當然,但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題外話,上述的動作基本上可以被歸類為四種,如下圖所示,如果對這方面有興趣,可以參考 Johm Napier 的書:Hands


OK,假設你現在要打開一個罐子,你必須要交互地使用兩種握持的動作 (如右圖),而該類舉動可能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不僅不用別人教,甚至不用察覺自己在做什麼,這是多麼地直覺阿!

我們生活在三度空間裡,我們的手被設計成能在三個方向上移動或轉動物體,或是拿起及放置物體在任何地方,沒有任何一種生物的手能夠這樣靈巧。

The next time you make a sandwich, pay attention to your hands. Seriously! Notice the myriad little tricks your fingers have for manipulating the ingredients and the utensils and all the other objects involved in this enterprise. Then compare your experience to sliding around Pictures Under Glass.

Are we really going to accept an Interface Of The Future that is less expressive than a sandwich?

下一次當你在做三明治的時候,特別留意一下你的手,你會發現你的手指有著各式各樣的小技巧去處理食材與使用器皿,還有其他與該次烹飪有關的所有事物。然後,比較一下你在 "玻璃下的圖像" 上滑動所帶給你的使用體驗,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未來嗎?我們真的需要接受這種連做三明治都不如的互動方式?


手是我們的未來

所以,未來的互動方式到底是什麼?基本上,它就只是個選擇。人們可以自由地選擇朝著哪個方向發展、投注資金,以及花時間投入其中。儘管這類發展跟文化差異有很大的關係,但是科技本身是不會憑空冒出來的,每一個革命性的技術都經歷過一段很長時間的研究,並且也砸了不少錢,而完成這一切的就是一群被激發且富有靈感的優秀人們。所以,我想拜託各位,請朝著人類能力 (capability) 的未開發潛能去發想,不要只是一味地延伸過去的技術,然後硬把它塞給現代的人使用


瞧瞧上面的圖片,它可能是我們的未來,但是憑什麼呢?它是一個手持裝置,但卻完全忽略手的感受與功用!

這裡有一些非專業的業餘文章 [1],事實上它們已經存在十餘年了,而且其研究也總是被邊緣化,但或許能給大家一些幫助。你可能覺得它們的研究很粗糙、一付未完成的樣子,甚至有時還讓人質疑其真實性,不過讓我們來看看這段故事 ....

在 1968 年,微處理器 (microprocessor) 問世的三年前,Alan Kay 偶然發現 Don Bitzer 發明的平版螢幕 (是的,只是螢幕),它的解析度高達 16 x 16 pixel (是的,"高達",在那個年代的確是這樣),這對於他們早期解析度只有 4 x 4 pixel 的螢幕來說是個不得了的大躍進。Alan 看了那 256 個發光的橘色方塊,回到家後就提筆畫下了一個酷似的 iPad 的平版 (如下圖),即使它看起來不完全相同,甚至可說是糟透了,但之後他投入這個領域的研究,發展出許多偉大的硬體及軟體的技術,進而造就了現在你我手中的平板電腦。


上述的例子就是我所說的 "有野心的" 及 "長遠的" 願景,而 "玻璃下的圖像" 只不過是個舊玩意罷了,現在,讓我們開始使用我們的雙手吧!


下一步?

如果到目前為止你還看得懂我在寫什麼,也許我可以進一步地給你一點提示。往下看看你的手,它們與什麼東西連結在一起?沒錯,就是手臂,以及肩膀與軀幹,甚至還有腿跟腳,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們都會動!

每個醫生及舞者都知道,人的身體是最好且最富有表現力的裝置,它擁有 300 個關節、600 條肌肉,以及上百度的彎曲自由度!

下次你在做早餐時,留意一下你開櫥櫃或倒牛奶的精密動作 -- 注意你的肢體如何在空間中移動,並且如何輕鬆地利用自身的重量及平衡感。這些事情不會因為妳是個芭蕾舞者就優於別人,因為大家都能做。


所以,你有著可供你操控的全身,你還認為未來的互動方式只是單一手指的把戲嗎?

==================

這篇文章再次證明了我不是翻譯的料 ..... orz

OK,原文有點長,我想大家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而我目前的想法只有兩點:
  1. 全觸控筆電根本是折磨自己的玩意
  1. Senseg 這家公司的 Haptic Feedback 真實觸感技術要出頭天了?

總之,等著看好戲吧 ~ XD


附註
1. 原文中提供了一堆文章連結,內容如下: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ptic_technology
http://en.wikipedia.org/wiki/Tangible_User_Interface
http://ambient.media.mit.edu/transitive/chi2009papers/bau09.pdf
http://www.alab.t.u-tokyo.ac.jp/~siggraph/09/TouchableHolography/SIGGRAPH09-TH.html
http://www.chrisharrison.net/index.php/Research/PneumaticDisplays

6 則留言:

  1. 你不點出來我還真的沒有發現!! 觸感真是太神奇卻又太容易被忽略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當初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也覺得很有趣,觸控螢幕的確抹殺了手的觸覺,它只是方便而已。

      刪除
  2. 很久以前看過原文那篇,現在看到翻譯,剛好再複習一次。:)

    回覆刪除
    回覆
    1. 那您應該會發現本文的翻譯超級不專業 XD

      事實上我覺得這篇比 "AirPlay Mirroring 不支援舊款 Mac 的真正原因" 還要難翻 ...

      刪除
  3. 很好的文章!不過我覺得滑動在現實生活中也不是完全沒意義,如果把網頁印出來,大概就會像古代卷軸羊皮紙一樣,很長很長的一張紙,放在桌上看的時候就是用滑動的方式〜
    這些觀點我是第一次聽到,以前覺得未來都是玻璃很屌,現在想一想,如果未來我們的手,每天都要接觸一堆玻璃,沒什麼真實的東西,這樣也蠻可悲的,但說實在我也想不出什麼更好的取代方式...真希望有人趕快想出來啊!

    回覆刪除
    回覆
    1. 說真的,以這篇文章的觀點來說,他將未來的使用介面立了一個很高的標準,要實現真的很困難。

      我想,未來五到十年之內,可能還是會以玻璃觸控技術為主,畢竟一個新構想要能商業化需要一段時間的發展,而且還要有良好的設計及配套措施,不然推出之後也是等死,這也就是 Time Vector 的重要。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