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 Mac OSX Lion 在 Mac App Store 上正式上市,短短一天就被下載了超過一百萬套,網路上到處都是討論 Lion 新功能或新 "問題" 的文章。我想,剛發行不久的新系統一定會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不管是系統 bug、操作上的不習慣,或是第三方軟硬體的不相容都屬正常,Lion 是 Mac OSX 的重大改版,我認為這個升級絕對值得,況且還那麼便宜。
這篇文章的主題是 Lion 的新功能之一 -- 全螢幕程式 (Full Screen Apps)。這個功能不管在去年十月的 "Back to the Mac" 發表會及今年的 WWDC 上都未受到注目,原因不是因為去年的發表會已經透露過或 iLife 11 在 Snow Leopard 中就已經部份支援,而是很多人認為 :"這在 Windows 及 Mac OSX 上都已經存在多少年了,算什麼新功能 ?!" 正因為有這樣的想法,所以才有這篇文章的產生。
我常常在書店翻閱各式不同的雜誌,有提到蘋果產品的專欄大多都是一個樣,先不提非電腦類雜誌對 Apple、Mac OSX、iOS 等的誤解 (基本上連名詞都分不清楚的人,還能寄望他們寫出什麼像樣的文章 ?),一般 PC 雜誌編輯或專欄作家對 Mac OSX 大多講不出什麼好話,其中 "程式不能最大化" 往往都是被拿來攻擊的一點。我在之前的文章 "Mac OSX 10.7 Lion Preview" 及 "關於 'Windows 附身、OSX 改裝版' 一文 1" 中,都有討論過這個迷思,盲點就是 "你真的需要最大化的程式視窗嗎 ?"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程式視窗都沒有 "寬" 到能把現今寬螢幕的版面充分利用,故使用視窗左上角的小綠燈就夠了,它的功能並不是最大化,更不是全螢幕 (嗯,這兩者是不一樣的),而是 "最適化視窗大小"。簡單的說,就是以視窗內容的大小,儘可能在寬度上伸張到最大值,然後讓視窗捲軸儘可能地只出現在垂直的長度部分,故對於螢幕小或解析度低的 Mac 來說,綠燈就跟 Windows 的視窗最大化沒兩樣;可是對於螢幕大或解析度高的 Mac 來說,按下綠燈通常不會使其最大化,因為視窗本身的內容沒有那麼多 (也就是寬度沒那麼寬),留下來的桌面空間是為了給使用者做其它的應用。
那麼,為什麼 Apple 突然開始大推全螢幕的應用程式呢 ? 甚至還將其稱為新功能之一 ? 首先要知道,全螢幕跟視窗最大化根本就是不同的東西 ! 全螢幕視窗會將螢幕塞滿,連上方工具列及 Dock 都會被隱藏起來;而最大化視窗僅僅是將視窗的 "框架" 上下左右延伸,拉到跟螢幕畫面一樣大而已,因此工具列之類的東西都還是看得到,並且也會佔用螢幕的空間。全螢幕及視窗最大化的不同在 Lion 的圖形介面中也可略窺一二,因為小綠燈依然存在,並未被視窗全螢幕的功能所取代,其啟動開關位於視窗的另一頭,也就是右上角,意指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各有各的用途,而且 Apple 不希望使用者將其混淆 [1]。
那麼,為什麼 Apple 到了 Lion 才在推應用程式的全螢幕功能呢 ? 其實上一句話應該要做些修正,因為很多程式早就有全螢幕功能了,像預覽程式、Quicktime Player 及一拖拉庫的影音播放軟體 (例如 VLC、MPlayer ... 等) 都是,那麼這次有什麼不同呢 ?
- 容易使用及簡單明瞭的圖形介面 : 不像以往的全螢幕選項是藏在選單列的 "View" 選單中,現在只要按下右上角的圖示即可,而且是否支援全螢幕功能一目瞭然。
- 終於有了好的控制平台去安置全螢幕程式 : 達成此一目標的功臣則是 Mission Control。
如上圖所示,Mission Control 將所有的虛擬桌面、已開啟的應用程式,以及全螢幕程式一字排開,讓使用者可以很輕易地找到自己要用的程式及其視窗,或是將其分類。但是除了上述之外,Mission Control 的核心價值之一在於管理全螢幕的程式 !! 還記得當年使用全螢幕程式的窘境嗎?例如用 Quicktime Player (或 Media Player Classic) 看個影片或是用 Keynote (或 Powerpoint) 播放簡報,若想暫時離開全螢幕該怎麼做?八成第一步就是按 Esc 退出全螢幕吧?[2]。這實在是很拙的舉動,不是嗎?而且之後還要再次啟動程式的全螢幕功能,無法直接回復到當時的工作狀態。這種使用者體驗一定被 Apple 看不順眼很久了,尤其在 iOS 4 出現之後,每個 App 都有 Autosave 及 Resume 的功能,相較之下 Mac OSX 的全螢幕程式簡直是讓人退避三舍。
在 Mac OSX Lion 中,Mission Control 提供一個近乎完美的解決方案 -- 為全螢幕程式個別建立一個虛擬桌面,等到退出全螢幕後再返回原本的虛擬桌面。這樣的好處是 1. 虛擬桌面用多少建立多少,不像 10.5 及 10.6 裡的 Space 還要設定一個固定的數量,既麻煩又不實用 [3];2. 配合另一個新功能 -- Multitouch Gesture,讓虛擬桌面的切換更加容易。如此一來,全螢幕程式不僅有了簡易的控制平台,連便捷的操作方法都已具備,這才是 Apple 到了 Lion 才對全螢幕程式大書特書的原因,簡單的說就是使用者體驗至上。
有趣的是,在 Back to the Mac 發表會裡,Jobs 提到全螢幕程式時卻是從 "iPad 的程式都是全螢幕模式" 開始談起 .... 坦白說我並不認為這跟 iPad 有多大的關連性,一來是桌面系統跟行動裝置系統本來就不同,何況有些桌面程式根本沒必要弄成全螢幕模式,二來是這功能老早就存在了。我想可能是為了符合發表會主題,硬把 iPad (iOS) 跟 Mac 扯在一起而已 ....... 當然,一切的一切也有可能是我想太多了。
附註
1. 也許會有人問,為何不直接安插第四個燈呢 ? 好像是因為人機介面有著 "按鈕不過三" 的大原則,這種擺設方式是看起來最舒服、且最不讓使用者排斥 "選擇" 的設計 ..... (至於這理論的出處我就不記得了) 除此之外,若放下第四個燈會容易跟綠燈搞混,反而提升誤觸的可能性。
2. Keynote 算是個特例,因為它有著 "H" 的快速鍵,可以在播放投影片時迅速地返回桌面,若要回復先前的狀態,按下 Dock 上的圖示即可。
3. 這也是亮點之一,其實 10.5 的 Space 就已經具備管理全螢幕程式的能力 (就放在一個 space 裡就是了,當時還有人同時開好幾個虛擬系統在那裡切來切去 ... ~"~),但是 space 的數目是設定好的,全螢幕程式沒放幾個就不夠用了,若設定的數目太多,平時的使用也不方便。
還沒升級獅子,所以不能給太多心得,不過有幾個小看法。
回覆刪除1.從Windows轉換的用戶已經很習慣視窗最大化,像我就是。或許是習慣使然,總覺得滿螢幕視窗工作起來比較專心,然後搭配alt+tab使用。(大概這也是人機介面到底是適應人類習慣,還是讓人類適應的老問題吧。而且說起來,習慣原本就是後天的吧...)
所以Mac上我用Right Zoom,因為可以改最大化的熱鍵,所以可以保持小綠點原本設定,那個在看很多視窗時真的很方便。
2.改用Mac後,alt+tab的習慣就完全被「移到滑鼠熱點時跳出所有虛擬視窗」的功能取代了(叫啥來著....?)。聽起來mission control很類似,不知是不是類似呢?
3.space啊...真的幾乎沒在用,之前試玩過Ubuntu時也是。我想這也是已經很習慣以「桌面」為最根控制中心了吧,多個桌面反而有點精神渙散。
我分開來回好了 ...
回覆刪除1. 很多 Win user 習慣使用 "視窗最大化",這沒什麽不好,但我想表達的是沒有這種功能並不是缺點,因為沒有也不會怎樣,Mac OSX 有自己的一套。
2. Alt + Tab 可以用 Cmd + Tab 取代,要選擇同一個程式的不同視窗就用 Expose 即可。Win 是將所有視窗都放在一起,就算從 Vista 開始以縮圖呈現,我還是覺得看起來很亂 ....
3. 其實我也不喜歡用虛擬桌面,可是 Lion 厲害的地方就是讓你 "很自然地" 使用它,光是 "每啟動一個全螢幕程式就新增一個" 就值回票價了,完全不進入 Mission Control 的介面也無彷。
而且新的Space可以一直左右拉來拉去,很類似iPhone上無聊就會一直在桌面滑來滑去的感覺~
回覆刪除好用的地放在於,那個軟體如果之前是用全螢幕開啟,下次還會記得~例如iTunes等等,真的超方便!
如果 Mission Control (結合 Space) 沒有特別為全螢幕程式的管理提出解法,那全螢幕程式的價值就喪失一半以上,連帶地也不會有這篇文章的誕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