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Apple TV 誕生否 ?


真˙Apple TV 的傳聞已經傳了好些年,最近這一年來有逐漸明朗的趨勢。比如說在 iPhone 4S 發表之後,由於人工智能 Siri 的出現,再加上 Steve Jobs 傳記中明白地暗示 ("明白" 地 "暗示" ? 聽起來好像有點矛盾 XD) 電視的確是 Apple 亟欲想要改變的產品之一,所以各式各樣的猜想及謠言也就甚囂塵上,例如上面那張圖。在正式開始討論這個主題之前,我想先問一句 ...... 製圖者到底是不是 Apple user ? 連 Apple 最重視的 "使用者體驗" 都沒考慮到就亂做 ! 你會想要在電視螢幕上摸來摸去嗎 ?! 是你家電視太小還是你近視太深 ? 最好是觀看者的手有那麼長啦 ! 你當我們是魯夫喔 ?!! 請不要用非 Apple 的思維去猜想 Apple 的產品,OK ?

回到主題,我曾經不只一次提到,為何一般電腦廠商打不進客廳市場 [1],原因跟 "看電視" 這種行為本身的屬性有關,就因為如此,大部分電腦廠商的電視相關產品都是鎩羽而歸。以目前來說,除了一般電視之外,Apple TV 2 (如左圖) 應該算是最像樣的一個 "類" 電視產品,它不僅可提供電影及電視劇的租借,還可以當作 iOS device 及 Mac 與電視的媒介 (也就是 AirPlay 技術),由於台灣並沒有上市,所以我不能肯定台灣人對它的接受度,但聽說在美國賣得不錯。

回想當年 (2006 年) Apple TV 1 代發表之後,一度以為 Apple 產品也要佔領客廳了,可是沒過多久大家就感受到它的無能,因為能購買的影片實在太少,而且下載之後還要管理影片檔案,活像一個半殘的小電腦,故除了一些改裝的討論文章之外,這個產品很快地就在市場上銷聲匿跡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 .... 這玩意有在台灣上市喔 !! 沒啥人買就是了。不過 Apple 顯然沒有放棄客廳市場 (後來我們也可從 Steve Jobs 的傳記中得知,電視的改革是他的心願之一,絕不可能如此就放棄),在 2008 年的 iPod 發表會上,"iTunes Movie Rentals" 為此波長達數年的電視革命掀起了序幕,在發表會裡 Steve Jobs 就提到了,大部分人看電影僅僅只看一兩次,看完就算了,那何必要買下來呢 ? 所以用低價租借及 DRM 保護的方式,達到消費者及電影業者雙贏的局面 [2]。

之後又過了兩年,Apple TV 2 正式發表,除了夾帶更多的影音內容 (包括網路影音串流 Netflix),以及 AirPlay 的配合之外,全租借的商業模式及本身的低價 (光把硬碟拿掉就可以降低不少成本),在市場上終於不只是漣漪,而是一個普羅大眾都能接受的小玩意。

不過,Apple 始終稱 Apple TV 為 "Hobby" (嗜好),雖然這是因為一開始 Apple TV 1 賣不好而勉強擠出來的搪塞話,不過也代表著 Apple TV 2 雖然已經很讚,但並非是 Apple (或者說 ... Steve Jobs ...) 心中 "真正" 的 Apple TV。如今,隨著 Apple 鋪的梗越來越多,謠言也越來越多,目前大致分為兩種 :
  1. "True" Apple TV : 也就是本文開頭的那張照片,完完全全的蘋果牌電視,配上 Facetime 及 Siri 等 Apple 產品的內建功能,看起來十分合理,大部分的謠言都推測未來的 Apple TV 應該會長得像這樣。
  2. iMac with TV : 既然要將 Apple TV 整合到螢幕裡,那不是跟 iMac 有些類似嗎 ? (如下圖) 而 Apple TV 的功能基本上就是用軟體達成的,放進 iMac 裡絕對不是問題,再加上 iMac 已經 N 年沒有大改款了 ..... (新聞連結)

其實,以我的看法 (或者說是 .... 喜好),我認為 "True Apple TV" 比較有可能,但上述兩者我都不喜歡。

回頭看看 Apple TV 2 有何不足之處 ? 它很簡單易用,但也因為太簡單了,所以無法加入更多的功能。我們可以從 T 客邦 (或 ifixit) 的拆解圖得知,裡面除了簡單的 CPU (A4 chip)、NAND Flash 記憶體 (就像隨身碟那樣,大小似乎是 8GB) 之外,就只有無線網路、Bluetooth 晶片及紅外線接受器這些基本到不行的配備而已 [3],沒有攝影鏡頭,沒有麥克風,連內建的作業系統也只是特別版的 iOS (其實你要說它是特別版的 Mac OSX 也可以 ...),就算能升級也缺乏硬體的支援,比如說 Siri 的語音控制已被推測是下一代 Apple TV 的最大賣點,但是沒有收音的麥克風是要怎麼跟 Siri 溝通 ? 故 Apple TV 勢必走上硬體大改款之路,不然無法提供更進階的功能,就我的猜測,新功能可能會有下面幾種 :
  1. Siri 語音控制:我想這應該完全不意外吧 ? 現在的電視遙控器實在太複雜,滿滿地都是按鈕,咱們的 Google 大神還嫌功能不夠多,把鍵盤都帶到遙控器上了,但 Apple 完全不是這麼想。終極的語音控制可以達到 "完全親民" 的境界,對於老人家尤其有用 !! 就算一些進階的功能他們用不到,光是能幫他們轉台就足以讓我們這些後生小輩買來孝敬他們了,這才叫改變世界 !

    但是用在電視上可不如手機一般簡單,除了在手機上出現的問題它通通都有之外,由於電視離觀看者很遠,如何避免環境噪音的干擾絕對是一大課題。在 iPhone 4 裡,環境噪音的問題已經用背部麥克風的收音來做等效扣除,我猜 Apple 除了會改進 Siri 的演算法之外 (基本上 Siri 算是雲端軟體,只要 Apple 在伺服器端修改就行了),應該會在新 Apple TV 上裝入特製的麥克風用以接收觀看者下的指令及去除背景噪音 [4]。不然,就是將 Siri 坐落在遙控器中 ........
  2. Facetime 視訊通話:理所當然的功能,不是嗎?視訊通話已是未來趨勢,Apple TV 必定可以和 iOS device 及 Mac 的 Facetime 無縫連結,技術上完全不是問題,目前只是差個攝影鏡頭。

    不過,如何操控仍是一門學問,首先,該如何選擇接收者?Apple 固然可以將 Siri 變成主力,但若哪天 Siri 出包該怎麼辦?所以我認為 iOS device 與 Apple TV 的連結變得極為重要,也就是 Apple Remote 勢必會改版以配合新的 Apple TV。但是,對於沒有 iOS device 的人該怎麼辦?故我猜測未來的 Apple TV 遙控器極有可能內建一個小型的多點觸控板,讓使用者能用簡易的多點觸控去操作 Apple TV,就像 iPod 的觸控轉盤一樣,當然,UI 選項絕對不會像 Google TV 或 Samsung Smart TV 那麼複雜。
  3. iCloud 雲端服務:談到 iCloud,我不得不說它在近年的 Apple 產品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個我可能會另開一篇文章來好好地 "瞻仰" 它 XD) 不難想像 Apple TV 一定還保有影音租借的服務,而這份服務將可能跟新版 iTunes 做更深的結合,也就是 Apple TV 的租借內容亦可以傳到 iOS device 或 Mac 上觀看,只要藉由 iTunes 皆可存取,並且保留 Apple TV 影片的 "租借"及 "串流" 特性,影片不會實際儲存在任一裝置上,只是同步設定檔,就像 Safari 的 reading list。

    簡單地說,未來的 iCloud for Apple TV 可能會帶來雙向的 AirPlay,其影片、音樂及照片等都可以在 Apple 產品的生態圈中傳來傳去,中間的媒介就是 iCloud,跟目前只有單向的傳輸截然不同 (如此一來 iOS device 的熱銷會更加帶動其他 Apple 產品的銷售量,真是恐怖阿~)。 
  4. 3D 立體畫面:近幾年來 3D 一直是很夯的話題,我在之前的文章也有提過 (居然點閱率還不低 ....)。以目前 3D 相關的產品來說,雖然裸視 3D 才是未來趨勢,但是需戴眼鏡的 3D 產品依然存在,甚至情勢依然看漲,原因無他,就是裸視 3D 的效果一直不好,搞到最後還是戴副眼鏡比較實在。

    我不打算在這篇文章裡講太多裸視 3D 的技術原理,但就我個人的看法,目前裸視 3D 的發展方向並不正確,一來是視角太小,二來是螢幕解析度會下降,三來是看到的 3D 影像很死 [5],除此之外,更別提 3D 影像讓大腦產生的不舒服感,這點不管有沒有戴眼鏡都一樣。

    我個人認為 Apple 不會允許上述的事情發生,那該如何解決?不知道還沒有人記得我以前提過的 i3D?這種利用頭部追蹤的 3D 效果不僅沒有視角問題,也沒有螢幕解析度的問題,看到的 3D 立體影像就跟真的一樣!可惜這種技術目前僅適用於一個觀看者,這個缺點對於電視這種大螢幕的家庭用品是絕對不能容許的!(在 iOS device 上倒是很 OK,相較之下 LG 及 HTC 那兩支 3D 手機實在是 .... 不過它們也死得其所就是了) 但是,還記得 A5 chip 的 ISP 嗎?其中一個功能不就是 -- 多重臉部偵測?現在只缺螢幕不能一次呈現多個不同的畫面了 (這裡面又包括一些光的指向性問題,這就不多提了)。所以,我個人認為 Apple TV 不會推出 3D 功能,原因只是單純的技術問題,但並非完全不可能,只是 Apple 一向不將焦點放在新技術的開發 (除了電池之外?!),故各位可以不用太期待,至於那些肉腳的 3D 是不會出現在 Apple 產品中的。

除了上述的新功能之外,我個人認為呼聲很高的 Apple TV App 反而不太可能出現,原因在於這會讓 Apple TV 變得過於複雜,電視不需要扮演電腦的角色,重點是影音內容的充實!若要在 Apple TV 上打電動,透過現有的 AirPlay Mirroring 即可,但有可能讓 Mac 一起加入分享的行列聽起來還不錯,不是嗎?沒必要讓這些額外的附加功能 "污染" 了 (抱歉我一時找不到更適當的動詞來描述此事) 原先乾淨的電視介面。

從 Apple TV App 等上述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另一個問題 -- "新版 Apple TV 將會以何種型態問世?" 在一開始我提到的兩種傳言 (True Apple TV 及 iMac with TV) 中,我說 "前者比較有可能,但兩者我都不喜歡",為何?原因在於 -- "電視是個什麼樣的消費性產品?"

我想請問各位,你們家裡多久換一次電視?我想這週期應該超過四五年吧?重點就在這裡,絕大多數人的家裡都已經有了電視,那我為何還要再買一個完整的電視呢?我知道在這方面歐美人士與亞洲人的看法不同,他們認為一般家電用個兩三年就差不多可以換新了,而亞洲人則普遍用到壞才換機!(我家的 CRT 電視已經用十年了 ....) 光是這點就足以讓 Apple TV 在亞洲市場的銷售不如預期,故我才說 True Apple TV 的機會最大,因為 Apple 一向是以老美的使用習慣去設計產品,但我還是喜歡像 Apple TV 2 的機上盒形式,只是機上盒會帶來三個大問題:
  1. 螢幕大小及解析度均不固定:如此一來 Apple TV App 絕無可能問世,Apple 不會重蹈 Android 的覆轍 (不過,就如我前幾段所說的,沒有 Apple TV App 不見得是缺點)。
  2. 攝影鏡頭要放哪?:就算沒有 3D 功能,Facetime 也會用到,除非硬體造型大改,不然還真的不知道攝影鏡頭要放哪 .....
  3. 價格該怎麼定?:原先機上盒 Apple TV 2 的 99 美元定價就已經將硬體及預算壓縮到不行了,而且 Apple 一向不會讓同性質產品的價格比前一代高,頂多就是相等。但新版 Apple TV 要增加這麼多種硬體,若同樣是機上盒,就成本考量不得不漲,但漲價又一定會被罵,故唯一的解法就是 -- 不要讓它是 "同性質" 的產品,變成真正附螢幕的電視吧~
嗯嗯 ...... 所以很遺憾地,我的願望似乎無法實現,至於 iMac with TV ..... 別鬧了,幹麼在客廳裡擺一台真正的電腦?看完再搬回書房?(iMac 很重的,搬過就知道)

最後,雖然已經講了這麼多,我還是不得不潑個冷水 -- "Apple TV 有九成以上的機會不會在台灣上市,我們吃不到麵喊什麼燙?" 沒錯,這就是最重要的 "版權問題",想當初 Apple TV 2 這麼深得我心,為何我還沒享受到?(99 美金其實不算貴) 就是因為影片租借的版權問題,讓 Apple TV 2 至今只在六個國家販售 (當然你要買水貨也是可以,光用 AirPlay 也很夠了)。影片供應商或電視頻道業者不賞臉,你產品做得再好都沒用,Apple 又不是影片供應源,不可能像壹電視一樣自己硬來。目前 Apple 內部人脈最廣、談判技巧最強的說客已經不在了 (那位高人是誰應該不用我說吧?),能不能讓 Apple TV 提供的影片源更多仍是問題,但可以預料到的是 .... 像台灣這種小島應該是不用笑想 .....

唔,簡單下一個結論 -- 還是上網拍買 Apple TV 2 吧~它的 AirPlay 已經很夠用了,新版 Apple TV ..... 不管再好應該都是享受不到 ..... orz


附註
1. 這個話題已經提過很多次,像 "Google -- 技術鬼才、行銷白癡"、"Sony Google TV"、"McTiVia & Apple TV" 及 "Grab Bag 20110706" 裡的 "Samsung Smart TV" 等。
2. 或許有人認為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但是以 Apple 一向 roadmap 都定得很遠,而且又常常鋪梗的 "前科",這個猜想並非全無可能。
3. 我一度懷疑 Apple TV 2 連 Bluetooth 都沒有,但查過才知道它的 Broadcom BCM4329XKUBG 晶片有包含 Bluetooth 功能。
4. 這時候最可怕的噪音應該是 line noise (亦稱 interference noise 或 whistle noise)。如下圖,突如其來的 peak 就是 line noise,比如說突然有旁人大叫,Siri 無法判定那是不是噪音,如此就會打斷操作過程。不過若做得到也太誇張,簡直就像一個真人,那樣反而令人毛骨悚然 ....


5. 什麼叫 "很死" 呢?簡單解釋一下,對於一個立體的東西,"理論上" 在不同的地方 (也就是不同的視角) 都應該能看到不同的畫面,如此一來人類的大腦才能建構出這個東西的立體感。可是,不管是不是裸眼 3D,大多數的 3D 影像都是各給左右眼 "同一組" 不同的影像以產生 3D 立體的錯覺 (基本上的確是錯覺沒錯),這也就代表你不管在哪個方位看,看到的都是同樣的 3D 畫面,所以這種 "立體" 很死,其本身的矛盾性還會讓大腦容易疲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